“星巴克之父”霍华德.舒尔茨:无能为力是改变的开始

创办了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实现了“盈利”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与其说他创办了一家公司,倒不如说他通过公司来创造了一种生活。

星巴克何以成为星巴克?成就星巴克的,为什么是他?作为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出生于贫他民区的犹太移民家庭。他有什么样的成长经历?如何发现巨大商机,又怎样在被周围人否定时仍坚定内心,最终才成就了一个咖啡帝国?

星巴克

01

    充斥着焦虑和羞耻的成长经历

1954年,霍华德.舒尔茨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贫民区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父亲高中都没上过,只能做低收入的临时工来维持生活,家里有3个孩子,一家人住着政府建的廉租屋,每月租金不到100美元,但父亲仍然手头拮据。

开车是霍华德的父亲仅会的技能,因为睡懒觉,霍华德的母亲称其为“卧虫”,而祖母则称其为“无业游民”。不能从生活中获得自豪感和意义,失去雄心壮志的他总是对孩子们突然发火,年少时的霍华德被打是常有的事,父亲有时候甚至会把他的脸按进意大利面里。

霍华德.舒尔茨一度厌恶自己的父亲,所以公寓的楼梯间和篮球场成了他躲避的场所。但哪怕是在懵懂无知的童年,小霍华德也能感觉到父亲的痛苦。

霍华德的外祖母专横霸道,离婚后在家中开起了违法的小赌场,然后又把“生意”扩张到霍华德家的客厅,他的父母也因此成了外祖母的“佣人”。每天从深夜一点到早上八点,周围的贫民会陆陆续续来霍华德家打扑克,赌资是微薄的薪水、政府补贴,或者从外婆那里借来的高利贷,直到天色大亮才带着醉意离开。

对别人来说,那是生活,是生意,但对霍华德来说却是痛苦不堪。“我希望生活的样子,是正常的样子。赌局令我感到焦虑和羞耻,我只希望自己不正常的家庭不会为外人所知”,霍华德曾这样说过。

赌徒走光后,家里依然不会太平。霍华德的父母常通常在厨房的餐桌上计算着父亲开车的薪水、零碎的借贷和赌局收入,算着算着夫妻俩就开始吵架。

挂在墙上的电话也是霍华德的一个焦虑之源,他特别害怕电话铃声响起。母亲为了躲避讨债人,总是让霍华德去接电话。在父母的注视下,他不得不对着听筒撒谎说:“对不起,我爸妈不在家。”

1961年冬天,霍华德的父亲在送货时踩在冰上摔倒,盆骨和脚踝骨折,也由此而彻底被辞退,全家人差点吃不上饭,生活只能依靠慈善机构的救助。

这一年,霍华德.舒尔茨7岁。

星巴克

02

  从童年的“避难所”到激励的人生

生活的环境总是那么压抑和充满火药味,这令年轻的霍华德不得不经常选择去躲避。所以,他要么去楼梯间一个人安静地待很久,要么就去廉租小区的运动场玩。

每逢暑假、周末,或是放学后晚饭前那段时光,开阔的运动场上有社区里数百个小孩在尽情玩棍子球、唾沫球等各种运动,有时男孩间也会来场肉搏。水泥地面成了霍华德的天堂,那里虽然四处坚硬,却可以让他觉得充满机遇和归属感。

直到多年以后,在霍华德执掌星巴克,亦或者是在他离开星巴克以后,他也依然会独自一人坐在楼梯间里享受那一份安静的时光。

小时候居住在布鲁克林的那个廉租小区,虽然运动场不同于家、工作场所或者学校,但却是一个自由生长的第三空间。霍华德喜欢这里,因为在这个家门之外的空间,没有太多的责任,但又是自己选择的地方,可以暂时忘记很多烦恼。

或许正是由此,霍华德.舒尔茨在后来执掌星巴克时才更加希望星巴克能够提供一个自由的第三空间,才会在《从头开始:星巴克之父的人生信条和经营哲学》里说:“挺身而出保护所爱之物、帮助所爱之人,在我掌管星巴克这个我爱之如家的公司时,这种本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霍华德.舒尔茨并不是星巴克的创始人,只不过是在他执掌星巴克以后,这家咖啡公司才真正的被世人所熟知。

星巴克成立于1971年,由杰拉德.鲍德温、戈登.鲍尔和泽夫.西格共同创办。星巴克开始时也不售卖饮品,而是只卖袋装的烘培咖啡豆。

1982年,霍华德加入星巴克,并担任市场部和零售部经理。

1983年,霍华德作为星巴克营销主管兼零售商,在意大利米兰出差时无意间走进一家咖啡吧,一下子被从没见过的意式拿铁咖啡迷住,而且立刻就喜欢上了里面的氛围:咖啡调配师及其他工作人员显然和顾客非常熟悉,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店里充满了活力。

霍华德注意到,类似的咖啡馆在意大利有很多。它们装修简陋,场地也不大,但特别受人欢迎,因为里面有种单纯、随性、熟悉的舒适感和群体感。这是他小时候在运动场里玩耍时曾有过的那种感觉。

“咖啡馆是人们聚集在一起的地方,他开始意识到咖啡馆也是家庭和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霍华德在回忆中这样说道。

更为关键的是,当时美国还没有这样的咖啡吧。这让当时的霍华德感到异常的兴奋。

他相信,在某个特定的场所,咖啡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在这样的场所里,人们能够很好地体验到单纯、随性、熟悉和舒适感和群体感,而把这种体验带到美国,就是星巴克的下一个目标。

在返回西雅图的航班上,霍华德把自己心里的计划写了下来,并画了草图,示意出如何将那样的咖啡吧置入到现有的商铺之中。

回到星巴克的办公室,霍华德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三位创始人,但他们对霍华德的计划兴趣寥寥。由于愿景不一样,在星巴克继续干了一年以后,霍华德选择辞职创业。

霍华德对自己的想法着了迷,创业时将自己的公司取名为“I1 Giornale”,意为“天天咖啡”。在意大利语中,这个词的意思是“报纸”,也有“天天、日常”的意思。

这一年是1985年。

星巴克

03

      当星巴克遇见善良天使

创业后的霍华德忙着为公司筹集资金,他在公司不领薪水,家里也没有积蓄,而他和妻子雪莉的第一个孩子也即将出生,一家人的生活只能依靠雪莉做室内设计而得来的收入。

尽管霍华德的公司在有了前东家杰瑞和戈登,妻子的闺蜜卡罗尔和丈夫罗恩等人一共25万美元的投资,但距离霍华德预期的170万美元,25万美元无异于杯水车薪。

父母欠债让霍华德不好意思向亲友借钱,接下来的一百多个潜在投资人也拒绝投资,并对他各种挖苦和打击,嘲笑他的想法又傻又笨。

到了1985年的12月,他的岳父哈里也看不下去了。“孩子,你得找份工作了,你得养家”,岳父带着尊重的对他说。

后来,霍华德在回忆里写道:他当时的日子从哪里看都像极了小时候家里的那种穷困潦倒和不负责任。他也动过放弃的念头,但当岳父拍着肩膀让他放弃的时候,他还是点头哭了。

当天很晚的时候,霍华德将岳父的话告诉了妻子雪莉。他心里想,如果雪莉也让自己停止筹钱,选择放弃,那他就去找工作。

但听完他的话,妻子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却是“霍华德,我们绝对不能半途而废。”

1986年1月,霍华德和雪莉的第一个孩子乔丹出生。

同年夏天,霍华德继续找了242个投资人,其中30个人同意向“天天咖啡”投资,最后成功筹得165万美元。这些资金让天天咖啡走过了难关。

1987年,有6家门店的星巴克遇到财务问题,创始人找到霍华德,希望他能收购星巴克。在西雅图著名律师、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父亲老盖茨的帮助下,霍华德最终以380万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星巴克的收购。

“天天咖啡”的经营模式从此被复制到更多门店,“星巴克之父”霍华德.舒尔茨开始真正走上实现自己童年梦想的大道。

1992年,星巴克成功上市。到了2018年11月,星巴克为股东创造了高达21826%的回报率。换句话说,最初投入星巴克的1万美元,如今可以获得近219万美元的回报。

在后来回忆起星巴克的发展历程时,霍华德对曾经帮助过星巴克成功的人由衷地感谢到:他们都有用行动证明,今天,善良的天使就在我们中间,人们愿意互相帮助。

“无能为力是改变的开始”,霍华德的这一句话在我第一次看到时就深深的震撼着我。

但多少时候的无能为力,却只是让更多人变得更加无力。

如果不是妻子的那一句“不能半途而废”,不是妻子闺蜜的夫妇那一句“霍华德,我们看人很准。说吧,你需要多少钱”,不是在收购星巴克时有老比尔.盖茨的相助,不是有星巴克伙伴的一起努力,霍华德希望提供的那种生活空间也只是空中楼阁。

幸好,1985年的霍华德没有放弃。

星巴克

04

      让星巴克成为纽带

或许是有鉴于父亲的遭遇,以及自己儿时的生活环境,霍华德在执掌星巴克之初就决定:创造的工作氛围要使每个伙伴都能分享成长,哪怕是兼职的员工,也要让他们享受到医疗保健福利。

而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零售业,大部分公司都在削减员工福利以减少运营成本。

另外,霍华德还决定,不论“伙伴”(星巴克对员工的称谓)职位如何,都给他们股权。这样做对霍华德而言也有个人情感的因素。他的父母什么都没有,没有房子,当然也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的股份。

遗憾的是,哪怕直到1988年父亲因肺癌去世,霍华德.舒尔茨和他的关系也都很疏离,父子俩从来没有彼此真正走近过对方的心,他对于这个父亲深感陌生。

2013年,霍华德的母亲也去世了。她晚年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对家人变得暴躁而冷漠,但偶尔头脑清晰时和霍华德交谈,不再像从前那样刻薄,而是不止一次告诉他,“我已经尽力了”。

母亲时常对霍华德说的那一句“美国梦还没有破灭,它只需要一根救生索”,一直以来也提醒着霍华德:

“一家公司在社会上的角色和责任是设法强化其社区,发出积极的声音,成为一个合作者、召集人、聆听者、体谅者、教育者、志愿者、分享者和改革者。”

霍华德与父母的关系非常复杂。曾经,他眼中的父母是那样不值一提。尽管他评判父母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但他最终还是原谅了他们,体谅他们的痛苦。

1999年,星巴克在中国的首家门店开业。此后的时间,作为一家大型公司的掌门人,霍华德经常来到中国看望在星巴克工作的伙伴,为中国的伙伴提供各种应该有的福利,偶尔与这些伙伴的父母交谈。

星巴克在中国的二十余年来,就像曾担任星巴克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王静瑛所说的一样,它依旧在中国践行者霍华德创业以来的初衷,即“人文关怀视角下的高绩效”。

正因为如此,星巴克作为一家外国企业,在中国扎根二十年来才能够得到中国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而作为“星巴克之父”的霍华德.舒尔茨也在2021年时收到了习近平的亲自回信,赞赏了他个人及星巴克在中美两国之间所做的一切。

2021年,星巴克位列“2021福布斯企业2000强”第393位。

星巴克

05

      告别星巴克,退而不休

2017年4月,霍华德正式卸任星巴克全球首席执行官。2018年,霍华德正式宣布退休。

从职位上退休后,“星巴克之父”霍华德·舒尔茨终于有了难得的闲暇,除了陪伴妻子、孩子和孙子,他还写了本自传,坦诚地分享他的童年故事,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那些经历如何深深影响着他人生中的各种抉择,包括他的梦想和建立星巴克的愿景。

新书《从头开始:星巴克之父的人生信条和经营哲学》,是霍华德迄今为止写过的最私密、最重要的一本书。

作为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对于“从头开始”,霍华德在一次会场中说道:“这个词一语双关,他本人是在贫困和匮乏中长大,可谓‘一无所有’;另外也意指星巴克的成长,从一家小小的门店发展到现在超过3.2万家门店。

霍华德.舒尔茨希望一些普通人能够从自己的“逆袭之路”中受到鼓舞: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即使生活在健全的家庭,也不一定有智慧的父母。加之贫困之下,又有多少人可以逆转自己的人生呢?但只要你不放弃自己,头脑又能足够清醒。越恶劣的环境,反而越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即使受尽屈辱,也不要自暴自弃,我们反倒要像弹簧一样,越被踩压越能弹得更高。

我压根儿没想到运作一个企业会那么孤独无助。你永远不能说自己想甩手不干了,也不能承认自己不懂。当企业还在烧钱时,当你面对那些对你寄予很高期望的投资人时,当你突然发现自己必须为数百号员工负起责任时,当你面临艰难的用人决策时,那种挫折感和焦灼之心很少有人来替你分担。从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中理顺人心,打造复杂的发展规划,这中间我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

如果你想要建立一个伟大的企业,你就必须有勇气去做伟大的梦。如果你只是做小梦,你所取得的成功也不会大。对许多人来说,也许那也够了。但如果你的目标是要让人刮目相看,那么,勇敢些。不论你能够做什么,或是在梦想什么……开始去做就是了。勇敢中包含了天赋、能量和魔力。”

离开星巴克后的霍华德更希望有新的生活,他深知“自由是争取来的”,所以更能理解军人,而在曾经的那些经历和执掌星巴克的过程中,面对诸多选择,他在告诫自己的同时,也告诫着他人:

“时时刻刻,我们都要做出选择,用仁慈代替卑鄙,用大气代替小气,用爱代替恨,用和解代替僵局,用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代替埋怨。”

更能理解父母曾经有过的痛苦,也和更多的星巴克伙伴共事以后,他也更加深信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与支持的哲学,所以他说:“让我们选择相信彼此,因为从现在到永远,我们同舟共济。”

像比尔.盖茨说的那样,我们也很期待霍华德下一步将会取得怎样的成就。

星巴克

06

      从头开始,去做就够了

星巴克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企业,但深入地了解霍华德.舒尔茨,却是近来的事。

在搜集和阅读霍华德本人的各种信息时,对这样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我愈加钦佩。

他那种不抱怨成长环境艰辛,对事业保持执着与热爱,对别人保持宽容与厚爱,对国家和社会保持高度的责任感的人生信条,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在去了解这样一位企业家,并写下这篇文章时,对于霍华德曾经所经历的一切,我似乎多少都有些贴近自身的体会,所以在钦佩之余也一度哽咽落泪。

我总是很清晰的记得高考失利后,回家遇到初中老师时他的那一句“算了吧,不行的话,打工也可以。”

我也很清晰的记得,在自己穷困潦倒时,一天三块钱,要么就只吃个盒饭,要么就是早中晚各一个馒头,这样的生活我竟然过了一年多。哪怕是生日那一天破天荒的吃一次8元的饭,当饭滑掉在地上时也能难受得抹泪。

我也很清晰的记得,在自己开始写文章时,朋友的那一句“就你、还写文章?”,包含了多少否定和怀疑。

我也很清晰的记得,此前抑郁的那一段时间里,自己的心理和身体又经受了怎样的折磨。彻夜的失眠,噩梦侵扰,莫名的难受,它们近乎将我毁灭。

所以,在此前的一篇文章里,我写下过这样的几句话:若是能回到过去,我还是不愿意把以往的痛苦都在经历一遍,把爱过的人再爱一次,而是想更加欢喜地奔向内心深处渴望许久的未来。

就当前来看,我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远不及霍华德.舒尔茨。但他却教会我,无论你的人生是一个怎样的处境,都要有能从头开始的心态,要在艰难中去成长,去思考人生的可能性,勇敢攀登,在进取中探索未知,成为更好的我们。

无能为力,然后从零开始去重塑自己,就像霍华德.舒尔茨说的那样:

“我不愿当缩头乌龟,我们只是需要找到更好的方式。”

星巴克

你可能感兴趣的:(“星巴克之父”霍华德.舒尔茨:无能为力是改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