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7每个地方都是某个生命的家,每个生命都值得被虔诚尊重|蜻蜓池塘

鸟群里有画眉,知更鸟,刺嘴鸟和鹪鹩,不过我听起来,它们更像是交响乐团里的乐器每一个都那么独特,与众不同而聚在一起,却能合奏出完美的乐章。 在岛上,我们极其安静地躺在草丛里。 极其安静并不仅仅意味着不说话,它的含义太多了。

这是第一次上生物课,塔莉写给父亲的信。

今天把这本书看完了,然后下午又去香格里拉看场地,然后回来加班。嗯,此刻我在单位,在等客户的回复。

所以还是写一下这个故事。

这依旧是魔法象故事森林“少年游”系列,英国儿童文学大师、卡内基文学奖提名奖得主伊娃·伊博森代表作。一场追寻正义和自由的冒险之旅,一首洋溢着善良和勇气的天真之歌。成长并不意味着放弃个性,忠于内心才能到达远方(这是百度说的)。上一本书是看她写的《蝴蝶天堂冒险记》,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生,确是一样的精彩。

去看书评,找到了下面豆瓣写的一篇。感觉我写不出来,贴过来,给自己留个纪念。

很久没有读过这样的故事了。蜻蜓池塘是一个永恒的梦。这个梦里,你可以光脚舞蹈,不怕年华老去的悲伤,也可以尽情呐喊,无惧隔阂于世的惆怅。总之,你会尽情地享受自由。

自由在一所令孩子们期待的学校里。在戴德顿学校,孩子们能够在课程中漫步,亲近自然,感受天地的造化和灵动,然后在打扰生灵之前悄悄离去。从此,那些稚嫩的心里便装下了整个世界———“每个地方都是某个生命的家,每个生命都值得被虔诚尊重。”

自由也在被雪覆盖的山脉某一角,森林深处一个叫做“蜻蜓池塘”的地方。这是属于伯根利亚国王和王子的秘密驻地,当披上光鲜外表,担起压肩重担的时候,他们会把心留在这个世界当作慰藉。

假如我还是七八岁,正值读童话的好年纪,那么当教室外的树将绿荫垂进来,阳光一漏,下课铃一响时,我就会望着窗外想起这个故事。这是一段纯洁的爱情,发生在二战期间,主角是伯根利亚国的王子卡雷尔和一个叫塔莉的女孩。我最喜欢的是那些电影一般的画面:卡雷尔“拽下围巾,扯掉领带和套头衫”,向戴德顿学校的方向跑去。他义无反顾地奔向自由、童真和塔莉,就像当初塔莉义无反顾地从英国奔赴伯根利亚一样———只是在电影预告里匆匆一瞥伯根利亚,和那不屈于德国纳粹的国王,以及一个被头盔上的羽毛挡住眼睛的小王子。那时,她一点儿也不知道今后会与卡雷尔结下怎样的情谊。

童年结束后,我会自然而然地长大,独立,拼搏。我会品尝与世界交手的滋味,受赠应得的心酸和幸福,这时再看《蜻蜓池塘》,才能体会脉脉温情。就像女主角塔莉一样,《蜻蜓池塘》的作者伊娃有一位医生父亲。她在两岁时遭遇父母离异,随后与父亲迁居伦敦,读了一所戴德顿那样开明进取的学校。她也有姑妈,来给予她稳定的爱和关怀。此外,那个关于漫步自然的生物课,是作为生态学者的丈夫留给伊娃的灵感之一。她多次将关于生命的启迪写进童话里无数的情节中,投射进无数个自己的梦里———即使后来,丈夫病逝离去。

这也能够解释为何就算看到伯根利亚的覆灭、英德关系急转直下,我也不会太过揪心。所有悲痛的画面都被童话的蜡笔上过一层色彩。就像有一只肉乎乎的小手抚过心口,温度不高,手掌不厚,但足以止住流泪的冲动。

自由的世界里也没有与生俱来的热闹,我们拥有生命和意识,也会拥有孤独,《蜻蜓池塘》的主人公们所学所做的,就是宽恕,宽恕生命的孤独。他们一步步地理解那些战争中的孤独者们,理解对爱的渴望和对安定的祈求。

但最难的是,于个人而言如何理解亲近的人。故事中,有的人无法谅解为了工作而不陪伴自己的母亲,有的人无法谅解为国而抽身离家的父亲,有的人无法谅解被迫疏远自己的好朋友……多少次我们患得患失,被眼前的现象蒙蔽,就有多少次后悔曾经的转身离开。

梦的最后,无论时过境迁也好,物是人非也罢,蜻蜓池塘依然生机盎然。自由,世界,爱,就是一场天时地利的迷信。

无数只蜻蜓扑闪着透明的翅膀飞去,池塘上的水波一圈圈带出绿意。如果人们无法看到这些,该有多寂寞啊。

(文 / 舒靓芫)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2-17每个地方都是某个生命的家,每个生命都值得被虔诚尊重|蜻蜓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