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是如何不断培养并创造好的习惯去坚持的?

为什么你会这样生活,那样工作?

你有想过这个问题吗?

你所创造的成绩、结果,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打个比方,今天的你,你现在处于的一个状态,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方法,思维、行为模式等等,都是由过去你的习惯造成的。

也就是今天的你是由过去你的习惯塑造的。

你同意吗?

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走向卓越,那这种力量毫无疑问一定是习惯。

因为,习惯造就你的第二天性。

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中,简单来说,它是一本引爆自我改变的革命图书,主要从三部分说明:习惯是如何运作的?习惯改变的黄金法则:为什么习惯会发生改变?如何创造新习惯?

1

习惯回路:习惯是如何运作的?

第一,我们的习惯要运作起来,它来源于我们的某段记忆或意识,这段记忆在影响着你的思维与行为。

为什么这样说呢?

打个比方,直到现在,我为什么会有“不懂就问”的一个习惯呢?

因为我清晰地记得,在高中时,我是最怕上数学课的,提到我就头疼,上课一听就懂,感觉非常有道理,但是下来后,当做数学题时就蒙了。

马上要放学了,别的同学都把数学作业交了,而我的数学本上只写着2样东西,一是原题,二是解。

坐在那里苦思冥想,就是不会做,正当我难受,焦急如焚时,我漂亮的数学老师走过来,对我轻声细语道:俊峰呀,不懂就要及时问老师啊,不要一个人琢磨啊,我又不吃了你,如果你们都会那还要我干啥?以后不能这样了啊。

听了老师的话,从那以后我养成了不懂就问的习惯,不在惧怕数学,每天都能按时上交作业,也能按时回家,再也不用留下来狂补作业了。

而且因为表现优秀,还被老师选为班级数学科代表,至此,我的数学成绩也从最开始的50分快速提高到80-90分。

因此,这种不懂就问的习惯直到现在影响着我,而这种习惯的运作就来源于高中的那段记忆。

第二:暗示、惯常行为与奖赏。

我们的大脑由一个回路构成,这个回路是:暗示-惯常行为-奖赏。

也就是第一步,存在着一种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一种习惯?

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行为,这个可以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第三步是奖赏,这会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答,以备将来之用。

20世纪9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始思考基底核是否也与人的习惯紧密相关。

他们注意到基底核受伤的动物会突然不知道如何通过迷宫,或者不记得怎样打开装有食物的容器。

于是研究人员决定用新的微缩技术来进行观察极其微小的细节,看看老鼠在进行一些日常活动时,大脑中都有什么变化。

经过手术,每只老鼠的颅腔中都被植入了一种像很小的游戏摇杆的装置和一堆细电线。

之后,研究人员将老鼠放到了T形的迷宫中并在另一端摆了一块巧克力。

640.webp (1).jpg

迷宫的结构设置是让所有的老鼠先待在隔板之后,前面的隔板打开时会有很大的咔嗒声。

老鼠听到这声音,看到隔板消失了,通常会在中央走廊里游荡一阵,嗅嗅各个角落,挠挠墙壁。

它似乎闻到了巧克力味儿,但是不知道怎么找到巧克力。

等它到达T型的前端时,一般都会向右转,远离巧克力,然后再往回走,有时候会没有任何明显原因地停下来。

最终,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发现了迷宫里的奖励。

但是在它们的兜兜转转中,没有能让人察觉出的模式,好像每一只老鼠都在从容不迫、不假思索地闲逛。

不过老鼠颅内的装置告诉我们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老鼠在迷宫里四处走动时,它的大脑,尤其是基底核,工作得非常卖力。

每一次老鼠嗅气味或挠墙时,它的大脑都非常活跃,好像是在分析每一种新味道、画面以及声音。

老鼠在迷宫里蜿蜒而行时,一直在处理新接收到的信息。

科学家不断重复这个实验。

迷宫里同样的路老鼠走了几百次,研究人员观察着每一只老鼠大脑活动的变化。

一连串的变化慢慢地出现了。

老鼠停下来嗅各个角落,然后选了错误的方向转弯,它们穿过迷宫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它们的大脑内部,有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随着每只老鼠学会如何穿越迷宫,它们的思维活动开始减弱。

老鼠们的行进路线变得越来越自动化,每只老鼠的思考越来越少。

仿佛是头几次老鼠在探索迷宫,大脑必须全力工作来分析新信息,而经过几天重复走同一条路之后,老鼠不再需要去挠墙或去嗅周围的气味儿了,所以与抓挠以及嗅闻相关的脑部活动停了下来。

老鼠不需要去选择怎么转弯,于是大脑的决策中心偃旗息鼓,它此时要做的就是回忆起找到巧克力的最快路径。

不到一周,甚至和记忆有关的大脑结构都停止了活动。

老鼠已经将在迷宫中快速通过的路线变成了自身的一部分,几乎都不需要去思考。

这种思维习惯化,也就是跑直线、左转、吃巧克力的活动,靠的是大脑的基底核,老鼠颅内的探测器表明了这一点。

随着老鼠跑得越来越快,大脑工作得越来越少,基底核这一微小、原始的神经结构似乎取代了大脑的工作。

基底核是回忆行为模式以及依此行动的核心,换言之,基底核甚至在大脑其他部分沉睡时都在存储生物的习惯。

一周之后,一旦老鼠熟悉了路线,急速前进变成了一种习惯,老鼠在穿过迷宫时,大脑没有什么活动。

这个过程被称为“组块化”,也就是大脑将一系列行为变成一种自动的惯常行为,而这是习惯形成的基础。

我们每天的生活就靠这些行为组块(数量没有几百,也有几十)。

有些很简单——你在把牙刷放进嘴里之前会习惯性地抹牙膏上去;有些则复杂一些,比如穿衣服或者给孩子准备午餐。

一些行为过于复杂,所以经过百万年进化的身体组织能将这一切变成习惯,这实在是太了不起了。

科学家说习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大脑一直在寻找可以省力的方式。

如果让大脑自由发挥,那大脑就会让几乎所有的惯常行为活动变成习惯,因为习惯能让大脑得到更多的休息。这种省力的本能是一大优势。

第三:努力寻找幸福的能力。

你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你为什么努力工作?

你可会说,是为了赚钱。

嗯,那赚钱是为了什么呢?如果现在就给你10个亿,10套别墅,一辆豪车,你还需要什么呢?

但是有了这些,你会幸福吗?

我看未必,因为这些东西不是你努力拥有的,这个努力的过程你没有参与,所以,物质给你再多,你也不会幸福。

因此,最后都集中在一个点,我们为什么活着?你为什么努力工作?

答案是:寻找幸福。

当我们有了寻找幸福的能力时,我们就会自己培养寻找幸福所需要的习惯,从而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2

习惯改变的黄金法则:为什么习惯会发生改变?

那什么是习惯改变的黄金法则呢?

习惯又为什么会发生改变呢?

很多研究表明,习惯改变的黄金法则对于改变习惯非常有效,它指的是要改变习惯,你必须留住旧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提供旧习惯回路中的奖赏,但要插入一个新的惯常行为。

这就是习惯改变黄金法则:如果用同样的暗示,提供同样的奖赏,你就可以换掉惯常行为,进而改变自己的习惯。

假如暗示与奖赏不变,那几乎所有的习惯都是可以被改变的。

很多人以为改变坏习惯就一定要根除不好的习惯,那是不对的,因为坏习惯你根除不了,只能用新的习惯去代替旧的习惯。

打个比方,小时候母亲给我讲,我有个特别不好的习惯,那就是饿了,喜欢将自己的手放在嘴里唆。

你应该知道,这样很不卫生,但是那时还小,那母亲是如何帮我改变这个坏习惯的呢?

吃手代表我在暗示母亲我饿了,同时在满足我的味蕾,属于奖赏,然后每当我吃手时,母亲总是习惯拍打我的手,并说道手这么脏,要是病了可要打针呢。

你也知道,小时候我最怕打针,至此,我就再也没有吃手的习惯。

再比如你要改变喝酒的习惯,那如何做?

首先,你会喝酒说明你在暗示,今天可能不开心,也可能开心需要庆祝,那喝酒给你的奖赏是什么呢?

那是酒精给你刺激,给你奖赏,因此,在你有大量饮酒的习惯时,那在你饮酒前你能否植入一个新的行为,以茶代酒,你要知道你的身体能否吃的消?

这样你慢慢也就把酒戒了,酒不是不让你喝,而是少喝。当然呢,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你还需要找到一个团体,也就是一群想要戒酒的人,然后一群人相互监督与鼓励,那你戒酒的可能性会更大。

因此,当你一旦认清习惯给你的暗示与回报,那么改变习惯就成功了一半。

正如习惯训练的发明者之一南森·阿兹林曾说:

改变习惯看起来似乎应该更复杂,但事实上,大脑是可以接受重新编排,打乱重组的,而你仅仅需要做的是刻意而为之。

这不难看出,习惯是不能被根除的,你只能选择替代它。

所以,要改变一个习惯,除了你要植入一个新的惯常行为外,还需要找到一个同样需要改变这个习惯的组织或团体,一起努力,相互帮助,那你改变习惯的可能性就会变大。

3

如何创造新习惯?

什么?

习惯还能被创造?

嗯,你没有听错,十九世纪最初的十年里,有一位叫克劳德·霍普金斯的知名美国高管从朋友哪里得来一个商业创意。

他创造了一件产品,名叫“白速得牙膏”,霍普金斯将白速得牙膏打造成了全球最畅销的产品之一,同时还让刷牙的习惯以惊人的速度席卷美国。

很快,从秀兰·邓波儿到克拉克·盖博,每个人都开始展现自己“白速得牙膏式的微笑”。

到1930年,白速得牙膏已经远销至中国、南非、巴西、德国,只要是霍普金斯能打广告的地方,就有白速得牙膏的身影。

在白速得牙膏第一轮的营销宣传过了10年之后,民意测验表明,刷牙已经成为大半美国人的日常习惯。

霍普金斯让刷牙变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事。霍普金斯后来自豪地说,他成功的秘密在于发现了某种特定的暗示和奖励机制,这两者激发了人的新习惯。

这一机制具有非常强大的魔力,甚至到了今天,其基本法则依然被电子游戏设计师、食品公司、医院以及全球数百万销售人员所运用。

尤金·保利让我们了解了习惯回路的概念,克劳德·霍普金斯则为我们展现了如何培养与塑造新习惯。

那么霍普金斯到底做了什么?

他激发了一种消费欲望。而正是这种欲望,让暗示与奖励的机制产生了效果;也正是这种欲望,驱动着习惯回路。

霍普金斯认为,如果你准确把握了这些要素,就会产生魔法般的效果。

看看“白速得”吧。他发现了一种暗示——垢膜,以及一个奖赏——漂亮的牙齿,这使千百万人开始了每天的固定活动——刷牙。

最后他总结道,想要创造一种新的习惯就要了解人的心理,而这种心理有3个基本规律,分别是:

第一:找出一个简单又明显的暗示;

第二:清楚地说明有哪些奖赏。

第三:培养一种渴求来驱动习惯回路。

比如玩游戏,因为游戏能让你放松,给你暗示后,当你进入游戏后,然后打怪升级,不断给你刺激,奖赏,然后你对于游戏的渴求更加强烈,因此,你打游戏的习惯就这样养成了。

为什么需要渴求呢?

因为前两步虽然可以让你创造一个习惯,但是不能够持续,只有强烈的渴求不断地驱动你的习惯回路,你的这个习惯才会永久持续下去。

为了弄清楚“渴求”在创造习惯方面具有的力量,科研人员开始研究锻炼习惯是如何养成的。

2002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州立大学的科研人员想找到一些人习惯性锻炼的原因。

他们研究了266个人,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每周至少运动三次。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人中有很多人要么是一时兴起开始跑步或练举重的,要么是因为他们突然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要么是想释放一下生活中不期而遇的压力。

不过,他们持续运动以及这种运动变成习惯的原因,是他们开始渴求一种特殊的奖赏。

在其中一个研究组中,92%的参与者说他们习惯性锻炼是因为这让他们“感觉很好”,他们变得越来越期盼并渴求运动时产生的内啡肽和其他神经化学物质。

在另一组人中,67%的人说锻炼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他们从追踪自己的运动表现中渴求一种经常出现的胜利感。

这种自我奖赏足够让体育活动变成一种习惯。

如果你想在每天早上起来晨跑,那你就得选择一个简单的暗示,比如提前准备好运动的衣服与跑鞋和一个清晰的奖赏,比如跑的里程。

但是众多研究表明,暗示加上奖赏本身并不足以让新习惯长期持续。只有你的大脑开始预期奖赏,渴求内啡肽的分泌或成就感时,你才会自觉地在每天早上绑好跑鞋鞋带。

而且呢,阅读习惯,写作习惯等等,都是基于以上三条基本规律,而创造出来一种不断持续去做的习惯。

因此,最终你会发现,成功是什么呢?

其实呢,就是不断培养并创造好的习惯去坚持呢,高手都是如此,十年如一日的这样。

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你看懂了吗?

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把你带到成功的彼岸,那这种力量一定是: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手是如何不断培养并创造好的习惯去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