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难的不是开始,而是坚持。
时间总是在我们不经意间溜走,转眼间我已早起打卡第400天。
这个小的坚持,源于先生的一句话,记得他说:“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你的行动力那么差,我要开始锻炼你”,在先生的影响下,我开启了早起打卡。
之后,我就坚持到现在啦,并且能做到比他早睡早起。 再接下来的90天写作学习打卡,我相信我也能坚持下去。
二、分享电影: 《人生果实》
《人生果实》是一部温暖而又感动的记录片,我前后看了四遍,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或是对人生的态度,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对大自然的敬畏,又或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维系。
“风吹枯叶落,落地生肥土,肥土丰香果。孜孜不倦,不紧不慢,人生似果实。”这首小诗贯穿了记录片的始终。
喜欢里面的很多话,其中一句:“你越是认真生活,你的生活就会越好”,使我度过了曾经的一个低谷期。
三、有些美好也许会迟到,但相信终将会来
今早上班途中,想起了半个月前,一位友人给我寄了明信片还没收到,我写的是家里地址,未设有邮箱,猜想可能收不到了。
今晚加班回来的时候,明信片用橡皮筋捆着正夹在门的把手间,朝着我微笑呢,或者已经等我好久了吧。
记得2019年的最后一天,你独自在西安旅行,夜晚站在大雁塔广场前,正观赏五色斑斓的音乐喷泉,他发来信息说:“马上跨年,转眼间27了,离奔三不远啦”。 那时的他,在想着什么呢?
月末碰巧也是年终,最忙绿的时候。那时,我还在加班,寥寥数语已忘记说过什么了。
寄信人是魏同学。与魏同学相识近十年,我们未见过面,但友情一直都挺好的,很难得。
愿有一天,我们会不期而遇。
四、读燕茈《花树下的旧时光》
当《花树下的旧时光》这本书捧在手心时,便是我一天最好的时光了。
我看书的速度很慢,生怕错过每个打动我的文字,用了半个月的中午片刻时间,直到昨天才看完。
本书共有四个栏目,我喜欢的是:“童年无邪”和“岁月风铃”这两个栏目,主要写的是童年、故乡、亲情、友情、民俗等。
我好久没看过这么质朴、真诚的文字了,许多文章看后,久久不能忘怀,在“童年无邪”栏目中,如《蜻蜓》、《麦芽糖》、《花树下的老屋》、《投墟》这几篇,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也回忆了一把自己的童年,感觉作者不仅写的是自己,也写出了好多人的童年往事,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钦佩作者的才情,能把乡土气息的文章写的这么好,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带着这个好奇心,我进入了梦乡。
在“岁月风铃”中《母亲》这篇,因为我自己也出身在农村贫困家庭的缘故,我深有体悟在以前农村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操持整个家是有多么不容易,何况作者的母亲患有眼疾,更是艰难。
我读着读着,眼泪竟不自觉的流了出来。 《祖母的山》写的是清明回故乡扫墓,引发了作者许多儿时的回忆。
同是那份情,使我也更加思念我已逝去的祖母,但我有遗憾,未能见上祖母的最后一面。
现在夜已深,情还绵长,好好珍惜身边的人,愿此生无遗憾。
五、新的一天,从早餐开始
蔡澜曾在《今天也要好好吃饭》一书写道:“爱生命的人,一定要早起,像小鸟一样,他们得到的报酬,是一顿又好吃又丰盛的早餐”。
早晨,习惯了六点十二分起床,一番洗漱后,用心的给自己和家人做个营养早餐,开启新的一天工作模式。
早餐多数是各种做法的米粉,从小吃大,总觉得吃不腻,依旧喜欢;有时早餐也会是一碗清香的粥+少许粗粮(玉米或红薯);也有时是美味的包点配豆浆。
食材的来源多数是自种的。鸡蛋、黄豆、大米、红薯,这些都是母亲的辛勤劳动成果,但凡有好吃的,母亲总是想到我,要同我分享。(老家基本没人种田了,一向勤劳的母亲,还在坚持自给自足,我拗不过母亲,丰收时节,唯有特地回家去帮忙了。)
食物里有酸甜苦辣的味道,更有幸福的滋味,如我们的人生。
六、写作的初心
日更动态打卡的第六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为了打卡而打卡。
坦白的说:写的很痛苦。 在这几天中,我对自己的状态很不满意,有时我写几百个字都要花费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以上,严重压缩了看书和睡眠时间。
我觉得痛苦的来源不是本身写作这件事,而是我平常积累的太少,没什么有价值的思想输出,这才是我的痛点。
或者我写的有点负面情绪了,但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很容易迷失的,分不出好坏。
回到写作的初心,有人是为了成为作家;有的人是为了赚钱;而有的人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而我的初心也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无关乎金钱,而是一种自省、修心、度己,是一个成长经历。
不少前辈和朋友,都建议我多看经典书籍、世界名著之类的。大浪淘沙,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辈子的时间有限,以一年读100本算,读完10000本书,要100年,试想能活到百岁的人又有多少呢,所以在选读书籍时,要做分类。
从现在开始,我要养成良好的阅读微习惯了,每天坚持输入,哪怕真的很忙,时间像海绵,挤挤还是会有的,哪怕是看十分钟或者五分钟。
七、年味
又一年岁末。年,更近了。
小时候常听奶奶说:“大人盼挣钱,小孩盼过年。” 小的时候是最有年味的,吃糖果、贴春联、穿新衣、玩烟花、守岁...... 长大后,越来又感叹,记忆中的年味到底去哪了?
小区门口挂着红灯笼在风中摇曳;楼下的超市正放着新年歌,货架上摆满了应景的年货;道路上来往的车辆、行走的人踪影难寻。如果不是这些景象提示着我,我很难想象的出,这是要过年了。
中午父母打来电话分享说:年货已买好,就盼你们三姐妹回家过年。 小时候家里每年必做的风俗小吃:油果、麻爪、本片、糖环;每年必放的烟花,这些美好片段只存留在脑海里了。
或者,年还是那个年,不是年味变了,而是我们长大了,心境也不一样了。
长大后的年味是: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