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名联,即上下联出自同一诗词作品,两句正好对偶,自然成联。
上联:废圃寒蔬挑翠羽
下联:小槽春酒冻真珠
上下联都是出自宋代大文豪的《《浣溪沙(前韵)》。
【创作背景】
根据词前小序及词中内容可知这五首词的创作背景。元丰四年(1081)冬十二月二日,黄州下雨之后又下雪,苏轼因夜来饮酒醉睡未起,太守徐君猷给苏轼送来了酒,苏轼家人到废圃挑选寒菜以待太守。二人畅饮的酒酣之际,苏轼创作了《浣溪沙》三首。第二天酒醒后雪更大了,他又用原韵创作了两首。因徐君猷在此之前举荐苏轼还朝,故苏轼在词中表示谢意。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原文】
《浣溪沙》(前韵)
【宋】苏轼
醉梦醺醺晓未苏。门前辘辘使君车。扶头一盏怎生无。
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冻真珠。清香细细嚼梅须。
【关于苏轼《浣溪沙五首》(黄州组诗)】
《浣溪沙五首》(黄州组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元丰四年(1081)冬天作于黄州。第一首写由雨转雪时临皋亭烟雨空濛、田野里麦苗青青的景象;第二首写醉梦醒来时所见的车辘印痕而思前夜二人用翠蔬、梅须下酒的情形;第三首用汉代苏武啮雪餐毡、东晋谢安为桓伊“揽须”等典故,写自己与徐君猷的交情及自己的感激之情;第四首描写晨起银装素裹、江天一色的雪景,以及自己生活贫苦的状态;第五首写瑞雪兆丰年的愿景,抒发了愿天下百姓食无忧的美好愿望。联章五首为一个整体,写景如画,抒情动人。
【原文】
《浣溪沙五首》
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公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复作两首。
其一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归时冰颗乱粘须。
其二
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轣辘使君车。扶头一盏怎生无。
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冻真珠。清香细细嚼梅须。
其三
雪里餐毡例姓苏,使君载酒为回车。天寒酒色转头无。
荐士已曾飞鹗表,报恩应不用蛇珠。醉中还许揽桓须。
其四
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
其五
万顷风潮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桃。樽前诃手镊霜须。
【注释】
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纱溪”“小庭花”等。
⑵徐公君猷:徐君猷,名大受,东海人,当时任黄州知州。见过:来访。
⑶覆块:谓麦苗覆盖田垄。块,土块。
⑷临皋:临皋亭,在黄冈南长江边,苏轼被贬黄州时曾居住在此。烟景:云烟缭绕的景色。
⑸雪床:指霰粒。
⑹轣(lì)辘:车轮转动之声。
⑺扶头:一种酒,因易醉得名。
⑻圃:菜园。翠羽:形容菜叶的鲜嫩。
⑼须:花蕊。
⑽“雪里”句:用苏武典故,不取守节不屈之意,意在比喻黄州生活的贫穷。例姓苏,照例姓苏。
⑾为回车:为我调转车行的方向,指专程登门。
⑿飞:传送。鹗表:代指荐表。鹗,大雕。
⒀“报恩”句:用隋侯之珠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意谓自己不须用世俗的方式感谢徐君猷。
⒁苏:草。
⒂渚:小洲。一时:片刻间。
⒃“湿薪”句:典出《战国策·楚策三》:苏秦谓“楚国食贵于玉,薪贵于桂”。后以“米珠薪桂”表示物价昂贵,生活艰难。
⒄捻髭须:搓胡须,表示苦吟。
⒅苏:苏醒。
⒆翠袖:绿色的衣袖,这里代指舞女。柳絮:柳树吐的花,这里代指雪。
⒇樽:酒杯。镊:捋。霜须:白须。
【译文】
十二月二日,下雨之后又下雪,太守徐君猷带酒来访,酒席上创作了三首《浣溪沙》。第二天酒醒后,雪更大了,又创作了两首。
其一
覆盖着的田畦小麦还没有返青。像云一样的枯叶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临皋亭云烟缭绕景色奇丽世间少有。
雨小了一半的屋檐水滴断绝了,刚刚下的霰粒在瓦片上如珠子般散动。回到房屋里的时候胡须都结成冰了。
其二
清早醉梦昏沉之中还未苏醒,听到门前轣辘的车马之声传来,原来是徐守携酒造访。怎能少了一杯淡酒让我与友人共赴醉乡呢?
荒废的苗圃里种着冬天食用的蔬菜,一排排树木叶子青葱,酒器上的酒滴如珍珠般晶莹剔透,咀嚼梅花蕊,品尝到细细的清香。
其三
身居异地,艰难困苦,雪里餐毡的按道理都是姓苏的人,可幸的是徐守驾车载满美酒前来照顾我,大寒天里脸上的醉容转头之间消散了。
酒宴上还听说朋友已把我向朝廷推荐,如此恩德我无以为报,可惜生活困顿,我作为主人却没有佳肴来招待挚友,在沉醉之中面带愧容。
其四
深夜下起鹅毛大雪,野草丛上覆满白雪,犹如一座座银山,早晨看到田野里雨雪交加,昔日大江里奔涌的波涛和沙渚上弥漫的水烟,这时间都没有了。
饥饿的肚子里只有诗词,衣服上编织成结,潮湿的柴火像桂木一样宝贵,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珍贵,谁能和我在寒天里捻着胡须吟咏诗句?
其五
我记不得姑苏万项风潮侵袭田野。只记雪睛江上明亮麦丰收满千车。但我心愿是人饱我的愁自然也无。
舞女甩着绿袖子随风绕着柳絮飞,歌女涂抹绛唇喝酒红得似烂樱珠。酒杯之前我暖着手捋着霜白胡须。
【版本解读】
苏轼黄州《浣溪沙五首》墨迹2016年重现于世。此墨迹与《浣溪沙五首》传世各版本有所不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的《苏轼全集》词集卷一中的《浣溪沙》与墨迹的不同之处如下:
《浣溪沙五首》墨迹长卷
《苏轼全集》词序“太守徐君猷”,墨迹为“太守徐公君猷”;《苏轼全集》“雪大作,又作二首”,墨迹为“雪大作,复作两首”。
《苏轼全集》词一无注,墨迹“雪床初下瓦跳珠”之后有自注:“京师俚语,谓霰为雪床。”
《苏轼全集》词二“小槽春酒滴真珠”,墨迹为“小槽春酒冻真珠”。《苏轼全集》词二无注,墨迹在“门前轣辘使君车”后自注:“公见访时,方醉睡未起。”
《苏轼全集》词三“荐士已闻飞鹗表”,墨迹为“荐士已曾飞鹗表”。
《苏轼全集》词四“冻吟谁伴拈髭须”,墨迹为“冻吟谁伴捻髭须。”
《苏轼全集》词五“万顷风涛不记苏”,墨迹为“万顷风潮不记苏”。《苏轼全集》词五无注,墨迹在“万顷风潮不记苏”后自注:“轼有田在苏州,今岁风潮荡尽。”《苏轼全集》“樽前呵手镊霜须”,墨迹为“樽前诃手镊霜须”。
另外,墨迹有落款“东坡居士轼”五个字。
以上所指出的文字与当今其他学术著作的相关内容也有差异。其版本差异如下:
词序,当下所有的著作在徐君猷名中皆缺敬辞“公”字;“复作两首”皆作“又作二首”,亦如《苏轼全集》。《东坡词编年笺证》为词序作“校记”指出:“傅本题下增出‘时元丰五年也’六字。……杨守敬《景苏园帖》收此首及后四首《浣溪沙》石刻墨迹词序中‘徐’下有‘公’字,‘又’作‘复’,‘二’作‘两’。”《苏轼词集校注》认为:“作于元丰四年(1081)十二月二日至三日。傅注本词序后有‘时元丰五年也’六字,诸本皆无。清杨守敬《景苏园帖》收此组墨迹,词序中‘徐’下有‘公’字,‘又’作‘复,’‘二’作‘两’。”《苏轼词新释辑评》附录中记述:“曹树铭《东坡词》注:按杨守敬序刻景苏园帖第五,此五首浣溪沙墨迹石刻,末字须俱作须。此首词引徐字下多公字……(香港上海印书馆1974年出版)”中华书局2002年9月第1版的《苏轼词编年校注》中的《浣溪沙五首》之序为:“十一月二日,雨后微雪……”并在“编年”中强调清人王文诰《苏诗总案》作此说。
词一,诸本皆同,唯《苏轼词新释辑评》与《东坡词编年笺证》将词的原文作“雪林初下瓦疏珠”,前者未言其出自那个版本,后者在“校记”中说:“傅本……词文‘疏’作‘跳’,‘断线’作‘断绝’。元本‘疏’作‘跳’。”
词二,《东坡词编年笺证》有“又前韵”三字,并将“醉梦昏昏”作“醉梦醺醺”,将“门前轣辘”作“门前辘辘”。《苏轼词集校注》卷一言其出处:“昏昏”,傅注本作“醺醺”。“轣辘”,毛本作“辘辘”。《苏轼词编年校注》在“校记”中又指出:“傅本、元本、毛本均无题。元本‘醺醺’作‘昏昏’。傅本、元本‘辘辘’作‘轣辘’。墨迹‘挑’作‘排’。傅‘冻’作‘滴’。墨迹‘门前’句下东坡自注云:‘公见访时,方醉睡未起。’”《苏轼词新释辑评》词二内容同《东坡词编年笺证》,唯改“冻真珠”为“滴真珠”。
词三,诸本皆作“荐士已闻飞鹗表”,唯《东坡词编年笺证》在“校记”中说:“墨迹‘闻’作‘会’,此句下并自注云:‘公近荐仆于朝’。”《苏轼词集校注》卷一则云:“‘闻’,墨迹作‘曾’。”《苏轼词新释辑评》言:“《景苏园帖》此词首句下东坡自注:‘公近荐仆仆于朝。’”一是多了一个‘仆’字,二是位置挪移,应为此词下阕首句下。
词四,诸本内容与墨迹相同,唯《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将末句作“冻吟谁伴捻髭须”。“捻”字的出处亦未作说明。
词五,古今注苏词者将苏东坡“万顷风潮不记苏”皆作“万顷风涛不记苏”,且将苏东坡的自注“轼有田在苏州,今岁风潮荡尽”中的“轼”字当作“公”字。《苏轼词编年校注》笺注云:“‘万顷’句:傅注:旧注云: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景苏园帖》第五石刻此词,首句下注‘公田在苏州,今年风潮荡尽。”《苏轼词新释辑评》也说:“傅干注本引旧本此句下注:“‘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景苏园帖》第五石刻此词首句下注:‘公田在苏州,今年风潮荡尽。’”《东坡词编年笺证》“校记”则曰:“墨迹首句下东坡自注云:‘公有田在苏州,今荡尽。’”
以上诸本说法不一,究其原委,皆是未见原作墨迹,仅在南宋人傅干《注坡词》“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的基础上,参以己意或更改或增减文字。
备注:
1)图片来自网络,有异必删;
2)部分内容选自百度,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本文作者已设置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