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

民国清流

历史对于今天的我们总是模糊的。今天的我们对于历史也往往是好奇的。我就是在这种模糊和好奇之间,开始搜寻自己有兴趣的历史类书籍。

一直以来,那些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博闻强记、名贯中西的民国大师形象,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民国,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军阀割据的混乱时代,也是一个新文化运动启蒙,各种新旧思想交织碰撞,大师辈出的时代。

于浩瀚书海中寻觅到这样一本《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实在是因缘际会,机缘巧合,起初并不了解这本书的内容,更不知“清流”是个什么称呼。只是本着“民国”“大师”的字眼去的。所以读第一遍的时候,只是草草读完,脑海里也没什么印象。或许读的那一刻有所触动吧!

近段时间,闲来无书可读,偶又翻读这本书,还像是第一次读,因为看过《觉醒年代》不久,书里面的人物和影视里的形象来回印证,有重合也有疏离,模糊又真实。许多如鲁迅、胡适等人物,与我们以往的认知也有些出入。不过,总的来说,各种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

该书的作者汪兆骞,是著名编辑家、作家,生于194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中国作协会员。著有《民国清流》系列及《往事流光》、《春明门内客》、《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

《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是国内首部立体全景式再现民国大师们的史诗级集体传记,入选《作家文摘》2015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百道网中国好书榜2015年度人文类好书等年度好书榜。

作者在书中写了从民国六年至民国十六年(1917至1927年),期间中国呈现了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肩的思想最活跃、文化最灿烂的局面。据说也是第一次系统地讲述了那些特立独行的民国文化大师们在思想、学术、政见、工作和生活各个层面,互相交流、碰撞、交锋过程中的友谊、恩怨、是非、因缘与分合,生动地再现了他们在近代中国的重大转折时期的生活图景,刻画了他们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品格,忠实讲述了他们的伟大与卑微,崇高与缺陷,描绘了一轴无比辉煌的民国文化巨星画卷。

我也查了“清流”一词,第一个是常用意思:清澈的流水。第二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

对于为何把民国时期的文人称为“清流”?作者汪兆骞解释,民国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富有骨气、富有个性的,他们保留着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文化人格。所以作者这里选择用“清流”二字,自然是第二种意思。

传统说法,中国自古以来在思想文化上有三个鼎盛时期:一是诸子百家时代;二是魏晋南北朝时代;第三就是民国时期。说起来原因,有一个一致的看法就是当时的社会都出去政治动荡不安,诸侯割据,战火频仍,人的思想却处于特别自由、无拘无束的时代。对于这一点,作者也有类似的看法。

汪兆骞认为,当时军阀混战,没有时间整肃文化和思想,为文人提供了一个非常自由的发展空间,且那代人不但有深厚的国学基础,还留学国外,学贯中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必然大师辈出。

这里我注意到了两点:一个是深厚的国学基础,有底蕴;二是留学国外,有见识。如果在往前看的话,诸子百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社会政治环境这个大的背景之外,浩瀚典籍和游学四方无一例外是大师辈出的先决条件,也可以说是客观现实。同时,注意观察自然和社会,深入思考、用心体悟、躬身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和途径。这可以算是主观努力。

反观当下,先辈大师们的成长历程给了我们很好的观照和借鉴。沉下心是其一,博览群书以增底蕴。多历练是其二,事上磨练以长见识。二者合二为一,知行合一才是成长必由之路。

用台湾商业财经杂志《商业周刊》创始人金惟纯在《人生只有一件事》这本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学习怎么活”。用一个字来说,就是“修”,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完了《民国清流——那些远去的大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