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启动《流浪地球》计划,你的专业能做什么?

过年期间看了两遍《流浪地球》,实在佩服原著作者刘慈欣的脑洞,也被郭帆导演的科幻画面震撼了。走出电影院,我跟先生讨论了一个话题:

如果流浪地球计划真的启动了,我们现在的专业能做什么工作?

先生本职是设计师,但是车技还不错。于是他笑称假如那时候没有设计岗位,他可以转型去做驾驶员。

我原本是做策划和运营的,也算有点文字功底。但到那一瞬间,我还真想不出自己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接着我们又讨论到:到了那个时候,很多行业和岗位都会消失,或许金融业和保险业都不重要了。但同时天体物理学、机械工程和人工智能会变成热门。另一方面,医生、销售、厨师等行业可能还继续存在着。

《流浪地球》毕竟是科幻电影,里面描绘的场景与现实生活天差地别,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每年都会有不少岗位惨遭淘汰,但随着市场的变化,一定也会催生出不少新的职业。

春节前,人社部拟发布15项新职业,其中既有现在流行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人员,也有不常听说的农业经理人、数字化管理师,还有离我们生活很近的城市轨道交通相关技术人员。

几家欢喜几家愁,在新岗位出现的同时,也有不少岗位在减员缩编,慢慢被时代淘汰。

前两天刘慈欣曾经的访谈被翻了出来,在采访中,大刘说自己在电力系统工作时,会利用上班的空闲时间写作。这段采访被国资委官微点名,说现在企业搞深化改革,建议大刘专心写小说,言外之意就是现在电力系统已经不存在闲差了。

评论中有知情网友透露,估计大刘工作时还是锅炉汽轮发电时代,有一大批分散监控的岗位,人多事少但又走不开,确实会闲着。现在全部都是自动化集中控制,只需要一个总控室,浑水摸鱼的人少了,总控室的工作效率也翻了几十倍。而刘慈欣也回应,自己的老单位已经关掉了。

试想一下,如果刘慈欣没有写小说,发电厂关门之后他或许也在为找工作发愁呢。

职业更替的现象一直存在,对不少人来说就意味着失业、没收入、被迫转行。但对于有准备的人来说,这却没什么可怕的。

即便是出现了新岗位,它也一定不是凭空诞生的,而是在原有的岗位上发生了职能的转变和迁移。至于那些消失了的工作,它们的衰败也不是突然到来的,就算某个行业完全消失了,一些基础的工作技能——比如人际沟通、逻辑思维和人脉资源等——也能迁移到新的领域中。

所以,每个职场人不仅要专注当下的任务,认真挖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要避免闭门造车,多关注最新的行业动态和社会发展趋势,从而根据现实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

只就这样,我们才能在瞬息万变的职场中做到“可持续发展”。


假如启动《流浪地球》计划,你的专业能做什么?不如在留言区讨论一下吧~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假如启动《流浪地球》计划,你的专业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