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躁的你,其实只需要一个爱的抱抱

导语:脾气暴躁的爸爸或许只是一个缺爱的小男孩,冷漠的妈妈或许只是一个被忽视的小女孩,此刻的你,也许急需一个抱抱。

 作者:一木钉


“看看你没见过世面的样子!累着了吧!你是没见过这些东西还是怎么着!”

爸爸怒目圆睁,猝不及防一声大喝,正在抽泣的女孩赶紧缩进妈妈的怀里,不敢再出声。

女孩在游乐场玩得累了,身体有些不舒服,上了车后,面色苍白,还有点想要呕吐。没想到自己身体的不适竟惹恼了爸爸。这下,孩子不仅仅是身体不适,心理上也开始紧张了。

跟女孩的爸爸妈妈是同学,席间,一起闲聊。女孩的爸爸说起管教女儿的一幕:“孩子就是得收拾,有次不听话,我上去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她立马就学乖了,抱着我的胳膊说爸爸,我再也不敢了,爸爸,我以后都听你的……”看得出,他对自己的育儿办法很是得意。

“看见那片小树林了吗?以后不听话就把你扔到里面!”爸爸继续说着他育儿经。而在一旁吃饭的小女孩忽然掩面流泪,哭了起来。

孩子妈妈一脸黯淡,小声跟我说这件事已经过去很久了,孩子想起来还是会哭,恐怕是有心理阴影了。

心里瞬间升起对女孩的心疼,一个六岁的女孩,面对暴躁的爸爸,毫无招架之力,也不懂辨别,这对孩子来说该是多大的痛苦。

想起一个好友C,说起自己的暴脾气,说发现自己对待孩子完全是小时候妈妈对自己的复制粘贴。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轮回的力量巨大,没有觉察,只能是一代又一代机械地重复。

我不知道这位暴躁的爸爸小时候是怎样被养育大的,唯一肯定的是,当年那个小男孩一定没有被好好对待。

所以,他现在会无意识地重复童年时自己被对待的模式,复制粘贴过来,对待孩子。

当妈几年,反观自身,虽有改善,却仍经常陷入无意识之中,重复儿时自己被对待的场景。比如,我也会对孩子不耐烦、大呼小叫、冷漠忽视,一幕幕那么熟悉,跟小时候的情境那么像那么像。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脾气暴躁的爸爸或许只是一个缺爱的小男孩,冷漠的妈妈或许只是一个被忽视太久的小女孩。

若家长只是个头衔,真实的自己还没长大,心里有太多空洞,那么不管多努力,带给孩子的都有可能伤害>爱。

所以,育儿的根本,其实是育己。这条路不是那么好走,急不得,快不得,还总是掉进坑里,有很多痛苦。但这绝对是一条值得走的路,每一次的痛苦都有礼物等待。

将自己重新养育是有方法可循的,总结几点,送给想要成长自己的爸爸妈妈们。


1、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以往的教育和观念总是教我们关注结果、关注对错。渐渐的,一个叫做“感受”的东西被我们遗忘了太久,我们不关心自己的感受,也不关心别人的感受。

所谓低情商就是如此吧,比如说话太直,无法考虑别人的感受。比如夸夸其谈,不在乎对方是不是已经厌倦。

关注感受,每当有情绪时,学会定义自己的这种情绪,是委屈、无助?是沮丧、失望?是愤怒,还是开心?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

看看情绪的背后,是什么引发了我们的情绪,学会看到事实、分析感受、思考原因。

 2、抱慰儿时不满足的自己。

就像武志红说的巨婴心态,自己都没长大,怎么养育孩子,像个孩子一样去管教孩子,孩子就没了父母。

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享受过无条件的爱,这世上也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然而,原生家庭的魔咒不是不可破的。

我们已成年,完全可以通过觉察去看看儿时的自己,通过冥想,与内在小孩链接,给他拥抱,给那个孩子他想要却一直都没得到的东西。抱抱她,告诉他:“无论怎样,我都爱你。”

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最好的对待,包括儿时的自己。被错误的方式养育并不是孩子的错。

3、对自己少一点要求,多一点包容。

对孩子苛责的家长,必定对自己有一份苛责。没有觉察,孩子就是我们内在小孩的投射,我们怎么对待孩子,往往也展示出自己儿时怎么被父母对待。

对自己好一点,内心少一点对自己的评判、苛责,多一点对自己的允许。像对个孩子一样的,对自己多一点宠溺,努力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试着去允许、包容、不打压。

养育看似是为了孩子,其实若是真正用心,受益最大的是我们自己。当我们学会温柔坚定地对待自己时,我们便能学会温柔坚定地对待孩子,当我们接纳了自己,便能接纳孩子。


在这里有几句话送给大家,可以经常念给自己听,具有疗愈作用。

“我不随意评判别人,也不随意评判自己。”

“我已经做到了当下能做到的最好。”

“放下担忧,活在当下。”

“多关注成长,少关心失去。”


作者简介:一木钉,两个男孩的妈妈,专注心理、教育写作,在文字中疗愈自己,惠及他人。亲子专栏签约作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暴躁的你,其实只需要一个爱的抱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