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摆脱对不喜社交性格的焦虑的?

图片发自App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喜欢与人社交,浅层次的交往我可以接受,一旦深层次的交往或者频繁的交流,我就会感到很没耐心,很不适。同时我也不喜欢社群活动,很多人一起的那种聚会更是感觉很不适应。但是这种不合群的性格让我很焦虑,因为人脉就是财脉,人脉是成功的基础。

所以我为这个性格焦虑了十多年,从懂事就不喜欢自己这样的性格,也有点分裂。

特别是在我意识到自己是INTP学者型人格后,我知道自己的所有行为都是合理的从学者型人格来看。不喜社交,喜欢独处,独立自主,敢于挑战权威,过于理性、没有人情味等等,这里面的标签都适合我。关键是这种性格的人只占总人口的1-3%,所以这么多年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另类,会很孤独,也想要逃离这种不合群的性格怪圈,一直在改变自己从未成功。

此时我给自己的性格找到了归属,内心也随之释然。

欣喜并未持续太久,这样一个不讨喜的性格怎么能游刃有余的混迹职场呢?更别说成功了,其实也只能怪当初自己没有选择合适的职业,非得选择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真是为难自己。

面对现实的冲突和性格的不可改变,焦虑!焦虑!焦虑!前所未有的焦虑~~~

此时吴伯凡老师在专栏中反复强调的“盲维”理论跳入我的思绪,我突然想我这样单一维度的考虑自己性格的弱点是不是也进入了一种思维的盲区呢?

是的,我这个性格的特点就是学习能力强,而且有创意,对于事情学的快且好!

那我该如何利用自己的这个性格特点呢?

把社交当作一门学问而不是一个性格特点或者性格缺陷,这样我的思路瞬间打开了。

学习可以有很多维度:

1、书本知识的学习

2、生活中的观察学习

3、视频、影视作品的学习

4、同伴的交流学习

等等

这样一想我的一点都不焦虑了,既然这是一门学问就一定有学成的一天。

总结:跳出原有的思考维度,尝试建立自己的思维矩阵,为自己开拓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是怎么摆脱对不喜社交性格的焦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