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十四(11)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①,不可以为滕、薛大夫②。”

【注释】

①孟公绰(chuò):鲁国的大夫,为人清心寡欲。赵魏:晋国最有权势的大夫赵氏、魏氏。老:大夫的家臣。优:优裕。

②滕、薛:当时的小国,在鲁国附近。滕在今山东滕县,薛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翻译】

孔子说:“孟公绰担任晋国的赵氏、魏氏的家臣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做不了滕国和薛国这样小国的大夫。”

【解读】

孔子强调为政者应当量才用人,使每个人都尽其所能,各得其所。这个观点,就是“各尽其才”的思想。本章中,孔子拿如何任用孟公绰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孟公绰是个清正廉洁、知足常乐的人,他的道德学问很好,适合做赵、魏这样的大国的顾问。但是,如果他去做滕、薛两个小国的大夫的话,去处理琐碎的实际政务,就不合适了。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其最适合的位置,只有把这个人安排在最适合的位置上,才能够做到人尽其才。所以,管理者一定要明白,所有的人都是人才,之所以没有发出人才的光芒,是因为没有把他们放对地方,没有做到人尽其才地使用他们。如果懂得如何有效利用不同人才的优势,他们就会创造出非凡业绩。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当时的智能之士陈平和韩信都曾投到项羽帐下。对韩信这样的杰出军事人才,项羽只给了他一个小小的郎中,屡次献计,也没有被项羽采纳。陈平也是当时少见的奇才,同样没有受到相项羽的重用。因为不能识别人才,也不会用人,项羽彻底浪费了这两大人才。最后,这两个人投奔刘邦,帮助刘邦灭掉了项羽。

而刘邦则不然,他善于发现人才,更善于用人。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他曾这样说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养、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攻必克、战必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英杰,而我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所以能得天下的原因。”

所有企业的发展和强大,都离不开人才。任何一个管理者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都需要人才的支持。所以,领导者应当把识人用人当作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在发现了人才之后,就要依据他们的能力,尽可能把每个人安排在最适合的岗位上。要做到智者用其谋,愚者用其力,勇者用其威,强者用其锐,庸者用其慎。总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用处,最终要实现各尽其才,才尽其用。

在实际操作中,领导用人往往有两个误区,第一是不够信任。在用人的时候,将信将疑,不能放手,这样就很难发挥人才的作用。其次是求全责备,对存在缺点的下属心存偏见。我们必须明白,任何人才都是有缺点的,所以,领导者的任务应该是发挥已有人才的长处,而不是试图去寻找十全十美的下属。中国古代有一首歌谣,是这样说的:“骏马能历险,梨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无多苛求。”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最忌讳的就是求全责备。这同时也要求领导者不仅要有识才之能,还要有用才之策。

《隋唐演义》和《水浒传》和历史等都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公司或者团队应该具备各种人才,各有所长。而且要会把他们的长处要用在最合适的位置上。这不仅要求领导者有辨别才能的智慧还要求领导者会调剂岗位,因材配置达到协同作战的能力。如果错位配置,会造成有些人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最终导致人才有郁郁不得志的感觉而离开。当然,管理其本身是一门系统的学问。任何团队的发展不仅限于人才,还有企业文化,价值观,企业愿景,资金,资源整合,银税管理能力等一些不可或缺的综合和术业的管理水平。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宪问十四(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