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冥想(一):为什么冥想?

我最早接触冥想是在 2015 年。那年偶尔读到一篇有关 Steve Jobs 的文章,里面讲到冥想对他的创造力和耐心的帮助。

这引发了我的强烈兴趣,于是搜集了不少资料,并做了一些尝试。可是我一直没能找到感觉,断断续续,后来也就放弃了。

2018 年 1 月,Ray Dalio 携他的大作《原则》来中国宣传,在多个场合,他都说冥想是对他帮助最大的事情。2018 年 10 月,在一次现场和 Dalio 的近距离接触中,我亲耳听到他聊起冥想对他的改变,他的原话是:「如果说我这辈子有所成就的话,冥想在其中的作用比任何其它事情都大」。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又一次重新翻看了很多与冥想有关的书籍、资料,并且开始规律地进行冥想锻炼。我查看了一下我的冥想记录,从那时到今天,刚好 600 天,中间无间断,平均每天 18 分钟。

按原计划,我本想也等我冥想 50 年后再来分享经验,我的主要顾虑是担心我的认知不深,反而对别人有所误导。最近我的想法变了,一方面是随着自己学习的不断深入,信心增强;另一方面,我也看到经我介绍后开始冥想的朋友们的积极变化。

也许到了开始的时间。

不过,有两点说在前面:

1)我要写下的这些文字并不真的属于我,而要归功于这几年来对我有影响的那些书籍、文字、视频等等;

2)我想了很久,没有办法在一篇文字中写完我对冥想的所有认识。大概会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我为什么冥想」、「冥想给我带来的变化」、「冥想的原理」以及「如何将冥想融入自己的生活」。

今天从「为什么冥想」开始。

4 万个念头

我在之前的周报中曾写过这样的文字:

科学实验证明,人的脑海中每天会产生 4 万个念头。

这些念头,或回忆、或憧憬、或悔恨、或焦虑,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

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情景:

晚上下班开车回家,脑子完全没有在驾驶上,开到家后却发现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来的;

心不在焉的和别人吃饭,吃了很久,却不知道饭菜的滋味;

工作的时候满脑子都是股市行情,时不时打开行情软件看看涨了多少、跌了多少;

拿起手机,本想查一个信息,顺便打开了朋友圈刷一下,点进了一篇公众号文章 … 等回过神来回来的时候,已经忘了刚才要查什么。

当你点开这篇文章快速刷看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也会时不时的蹦出各种各样的念头来:「周末这么快就过去了,明天又要上班了」、「明天开盘会跌吗?」 ...

事实上,我们会一直被这些念头所包裹,这些念头还经常会引发各种情绪,喜悦、焦虑、忧伤、悔恨、憧憬 ... 有时我们会陷进这些情绪里,不断回味、越陷越深,甚至会进一步影响我们接下来的所做所说,让事情变的更糟。

可是,大部分时候,我们根本意识不到这些念头的产生。

看一个我这周的例子。

一连串的念头

最近一周北京的天气非常好。

周三上班路上,当我开车从一座立交桥下桥的时候,一下子映入眼帘的是耸立的高楼、碧蓝的天空和大朵的白云,美极了。

看着眼前的美景,我想到了前一天我曾经在微博上转发「水晶苍蝇拍」苍老师的蓝天白云的微博;接着,「微博」让我想到了我前两天曾经和 E大一起在微博下面讨论过 2015 年冬天空气糟糕的时候大家对未来的糟糕预期;再接着,「2015 年冬天」让我想到我是从那时候开始做且慢的;最后,「且慢」让我想起了一些过去的事情,于是,难过的情绪一下子涌了上来 ...

你看,这就是一连串念头产生的过程。明明是美好的天气,但最终却导致了难过情绪的产生

当我觉察到那些念头以及产生的情绪后,这些情绪就慢慢减弱了。否则,我大概率会越陷越深,并带着这些情绪来到公司,影响接下来的工作,进而可能产生问题甚至引发更多的情绪 ...

按照演化心理学的发现,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身体以及记忆,在不断地接收外界的刺激,而这些刺激会引发念头和感受

长时间的冥想练习,会让你更早地觉知到念头,并且能觉察到念头产生的连续过程,这样就可以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找到那段带来幸福和成长的距离。但大部分时候,我们会陷入「自动驾驶」模式而不自知。

闭上眼睛,你能记起你刚才脑海中的念头,以及它的产生过程吗?

情绪像墨镜

我喜欢一个比喻,情绪像一只墨镜,我们其实是带着它在看世界

同样是在早高峰行驶在拥堵的路上,当你烦躁、焦虑的时候,你会觉得一切糟透了,缓慢的行驶速度让你愈发得不耐烦,频繁地并线、不停地按喇叭;但如果你刚好当天心情不错,你可能会听一段喜爱的音乐,甚至可以在拥挤的车流中看出秩序来 ...

你一定也会有这样的经历。身边的一个朋友或同事,你有时候会觉得他特别好,有时候会觉得他糟透了。其实,他哪儿有那么大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因为你带上了情绪的墨镜。

摘掉情绪的墨镜,你就可以用自己的内心(Inside)来做出更好的观察和回应这个内心,指的是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的是你的行事原则和习惯,指的是你的内在认知

三个比喻

我喜欢三个比喻。

在《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对徒弟说:

“ 你的思绪就像这池水,朋友,

稍有外界触动就很难清澈透明,

可如果让它静下来,

答案顿时变得清晰了 ”

乌龟大师说的「思绪」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念头和情绪,他口中的「答案」,就是从「内心」给出的。

把冥想带入西方世界的先驱 Joseph Goldstein 则经常借用蓝天和云朵的比喻。他把念头和情绪比作天空中的云朵,而把内心比喻成湛蓝的天空。起心动念之际,或是白云、或是乌云,会把蓝天遮蔽。冥想的作用就是让你慢慢能穿过这些云朵,看到后面清澈的蓝天。

《十分钟冥想》的作者,Headspace 创始人 Andy Puddicombe 的比喻更加有趣。他把我们的内心比喻成马路,把我们的念头比喻成路上来来往往的车。当你坐在路边观察的时候,你时不时会被这些五颜六色的车带走,当你练习得足够多,你就可以安坐下来,任车来车往,专注在这条马路上了。

认知 & 情绪

上周实证的留言里,张奔斗老师说到「孟三条」 ... 这是调侃,不过真的让我思考了一下我自己是如何看待人生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两条:「提高认知」和「觉知情绪」。

巴菲特在给《聪明的投资者》第四版的序里说:

要想在一生中获得投资的成功,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商业头脑或秘密的信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的基础,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不会对这种体系造成侵蚀。

这句话不只是在说投资,也在说人生。我们常说「投资是认知的变现」,但其实我们获得的一切外在收获都是我们内在认知的变现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一方面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认知,完善我们的内心,建立稳妥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内在价值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学习觉知、管理自己的情绪,让我们的内心可以由内向外地、自然地、均衡地、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而这正是冥想可以帮到我们的。

做好这两点,我们就可以不断收获那些外在的副产品,以及内心的幸福和平静。

一个小作业

按计划,可能要到 4 周后才会聊到实操的部分。不过别着急,我可以先给你介绍一个小练习。如果你每天做几次,当你读到接下来文章的时候,相信你能更好地理解我所说的。

不妨就从读完这篇文章开始。

找一段清晨或夜晚、不被打扰的时间,打开手机的勿扰模式,闭上眼睛,慢慢关注自己的呼吸,感受呼吸时带给身体的感觉。把注意力始终集中在「一呼」、「一吸」上,你可以给它们计数,吸气数 1,呼气数 2 ...

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大脑一定会频繁地冒出各种念头,有时候甚至走神了很久才发现。如果你发现自己走神了,不要紧,不要责备自己,把思绪拉回来,重新回到呼吸上。

事实上,这不是失败。当你意识到你在走神的那一刹那,这个重新回来的过程,就是冥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与冥想(一):为什么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