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哲学说起——诸佛妙理,从何处说

现代人说到佛,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佛教,一种是佛学。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简单的说,一个是指一种宗教,一个是指一种学问。当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很紧密的,有时候甚至很难区分,这个暂且不论。

作为用马克思理论武装过头脑的我们来说,要信仰佛教暂时还是没这个觉悟,所以呢,只能跟大家说一丁点佛学。

《庄子》中有这么一句话: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儒家是比较入世的,道家是比较出世的(虽然看着这句话好像显得道家比儒家高明些的样子)。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同时又相互补充。正是因为这一点,中国人对于出世和入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那么,佛家是怎么插一脚进来的呢?那我们就从佛家的出世与入世说起。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来到寺院,要求出家,方丈:“年轻人,我看你尘缘未了,有什么想不开非要遁入空门呢?"年轻人不语,拿出男比女多3376万的国家统计局数据递给方丈。方丈看了一声长叹后,突然灵机一动说:“来人,去山门贴上告示,凡要出家者,报名费5千!”

上述只是一个笑话,却引出了我的疑惑:僧人(佛陀)是出世之人还是入世之人?因为在我们印象中:出家,是指离开亲人、家庭、事业这样的世俗世界,到庙宇里去做僧尼,也就是俗说的尼姑跟和尚。一般出家后的人除了每天得吃斋念佛,同时要戒掉七情六欲。出家之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出世之人,即不理会尘世间的世事烦扰,追求自己内心清净,以获得无上解脱的一种人。那么佛家是出世的吗?

近来,总是听到许多社会名流因想不开而逃避世事,遁入空门的例子。他们想在佛门中找到内心的一份宁静,摆脱世间俗事的烦扰。这种“避世”是否也预示了佛家是出世的呢?另外,大多数寺庙都建在深山老林中,僻静冥幽处,也给人一种远离尘世纷扰,游离于尘世之外的错觉。在《楞伽师资记》中也记载了六祖慧能与五祖弘忍这样的对话:

问:“学问何故不在城邑聚落,要在山居?”

答曰:“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

弘忍对慧能的回答,貌似也间接的说出了僧人是出世的,佛家也是出世的。但事实真的就是如此么?

让我们坐着时光机,回到一个更早的时间点:释迦牟尼时期。释迦牟尼成道后,为什么坚持传道说法呢?如果是出世的话,释迦牟尼已经做到了自我的解脱。这是因为众生尚处于悲苦世界而不自觉,这正是众生最大的悲哀!出于对众生疾苦的悲悯,释迦牟尼才决定宣说真理,启发愚蒙,住世说法,拯救世界。按照我们儒家的话讲,拯救世界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入世了。或许我们从佛教的源头就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佛教就是入世的。我们还有其他例子。菩提达摩(西天第二十八祖,东土第一祖)在拜跋陀法师学禅后,听说师傅这辈子只求坐禅,在坐禅中守护心灵,以获得无我的智慧,此外别无所求时,便有一种莫名的困惑萦绕在他心头。他想到了佛陀,仿佛看到了普度众生的佛陀。于是,他便急切的问道:“师傅,难道您没有想到要像佛陀一样,以自己证得的智慧去救助那些迷执无明的众生吗?”

“多罗(达摩原来的名字)啊,你有这种想法固然很好,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自己要做到超然独立已经够艰难了,我们又怎么能有像佛陀那样无穷无尽的德力呢?何况芸芸众生本来就自甘沉没在愚痴迷执之中,毫无佛性可言,你又怎么能去救度他们呢?因此,求得自我的解脱,弃绝这个不可救的世界,保持与世相离的独立,才是我们此生的根本大事。”

然而,达摩对师傅的这番言论更感困惑。他不愿只是做个独立世外的觉悟者。后来,他离开了跋陀法师。后拜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为师。在二十七祖的解答中消除了自己的疑惑:一切众生皆能成佛,修行者在获证涅槃以后,还必须重新回入娑婆世界,以同体大悲的精神使一切众生从生死轮回中解脱。

所以,佛家者,非出世归隐以寻自身解脱者也,乃入世救度众生者也。但是,我还是想多问一句:是真的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中国哲学说起——诸佛妙理,从何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