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禅宗智慧与心理健康

禅宗五祖弘忍通过让弟子写偈子挑选衣钵传人的典故众人皆知,在此不赘述,仅列出神秀和慧能的偈语: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从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的视角看,此二人的偈语体现了不同的心理健康观和健康自我维护的思想。

神秀的观点强调了心理健康受到外界环境的消极影响,需要不断的采取措施予以消除。这种要求主动行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却将环境视为“万恶之源”,客观上容易将人与环境对立起来,形成“我好-环境不好”的认知模式。作为自我修养和健康维护的指导思想,往往会诱导人们减少与环境的接触,这种取向又具有消极色彩。(事实上,后来神秀主导的北派禅宗的修佛之法也正体现了这种风格。)

而慧能的观点强调了心理健康的根本在于人自身如何看待环境和世界,强调万物皆可入我心而我心不为万物所占据;若能如此,则无论环境是好是坏,人都能够自如自若,不被诱导。作为自我修养和健康维护的指导思想,慧能的观点更适合指引人们以平常心看待生活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此为务本之道,比起天天念佛祷告,行此道者显然更加自由!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无处不在的竞争和压力,以及不确定的未来,人与自然环境的对立已经十分严重,精神疾病的高发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时时勤拂拭”的健康观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能够为一部分人所践行,甚至成为颇受推崇的、“自律的”生活方式。但这是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实际上很难!

根本难题在于人心的自觉!即如何才能做到人心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困?《金刚经》强调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本质上指明了心灵自由的源泉。当代人被各种功名利禄深深的捆绑,难以摆脱,在观念上相应的形成了大量的主观桎梏,或表现为思维定势,或表现为偏见,或表现为行为习惯,其实都是“执念”。唯有破除执念,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人与环境的对立。慧能的思想在这方面显然更有价值。

但人心的困扰并不仅仅是个体面对的困难,也是社会和文化所面对的困局。个体的执念总是和所在社会、文化的传统、习俗、戒律、意识形态等无法分离的。因此,心灵的自由不仅仅是个体成长的目标,也是社会和文化进步的目标。而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又离不开个体的觉醒和推动。先知先觉者的启蒙和引领是必不可少的。

在古代社会,人们缺少制度上的空间参与社会和文化的改革,故较多的强调通过自我修养来化解生活带来的痛苦。神秀的修道模式尽管有些逃避的色彩,但适应了这种时代的局限性。但在今天,我们应该有信心将个体悟道与推动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禅宗智慧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