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值编辑 | 大花
配图来源 | 郁金香绘画疗愈成长营
《情绪与健康》一书上写的:抑郁症其实是一种压力调适不良症,人遇到压力,内分泌系统会释放出一群叫做葡萄糖类固醇的荷尔蒙,或叫压力荷尔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皮质醇。科学家相信,皮质醇分泌量高会干扰血清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的平衡和分泌。
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以及不同的应对,易抑郁的人群,相对更为敏感,更难抗压、更在意别人的言语、更会情绪自攻。这导致这些人群,在平日里更易处于一种自我高压的状态下,不能放松。然后经历量变到质变,让体内调整压力的开关按钮处于一种失控或者是高疲劳状态,从而容易将一些心理疾病转换成生理疾病。
药物控制,会将失控的副交感神经回归正常些,但如果面对压力的调节阀依旧如故的,或者我们说疾病的源头并未调整;那复发就在所难免。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不良的思维方式,或者说认知障碍,才是导致其抑郁症的主要根源,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究竟有哪些主要的思维方式容易致抑郁症呢?
思维方式一:自我否定
抑郁者擅长否定自己的积极情绪和积极行为;与此相反的是,他们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负面行为特别“宽容”。他们下意识任由自己的负面情绪滋长,尽管他们不喜欢负面情绪。
假如一个男生对她表白,她会想,自己这么不好看的女生怎么可能拥有幸福,肯定这份感情不能持久。而当男生终于离开她时,她会苦笑,看吧,我早说了我不可能拥有幸福的。
这类人群普遍有种不配合感,也许跟儿时被忽略成长有关,对自己没有信心。婚恋关系中会有向下寻找的状态,因为内心认为自己不值得不配得。而在亲密关系中,会以抓取的方式,不断地需要对方向自己证明,自己值得被爱,搞得大家都很累。
行为疗法或者说正念疗法,主要是针对有这样心结的人群,希望他们凡事朝积极面去思考,以积极情绪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适和压力。
思维方式二:罪责归己
这种不良认知是内疚之母。具体表现为:在你的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一个负性事件,尽管与你无关,你都会武断的认为,事情之所以发生了,这都是你的错,或者它证明了你的无能。
有些老师或领导在责骂一些人的时候,被责骂的人心大并不很在意,而另一部分活得小心翼翼的人群,却在揣测,是不是在说自己。所以说,往往是最乖、最听话的那些人,更容易将罪责揽过来,更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罪责归己会让你感到极端的内疚,你强大的责任感会迫使你背负整个世界,会让你喘不过气来。
思维三:非此即彼
有这类思想的人,在看待人或事情的时候,你会有绝对化倾向。
比方说,你认识一个人,开始时他身上的优点很吸引你,你会觉得他很优秀、很有才华、有神化的感觉,任何事情在他身上发生,你会自己找各种理由去神化他;但当几件事情发生后,你发现他也是一个很普通的凡人的时候,这时候你的内心落差,就将他往反方向去思考,会觉得他一无是处。
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一种完美主义的表现。它会让你害怕任何错误或不完美之处。而这种思维方式是不现实的,因为生活中很少有这种两极分化的极端现象,没有人是绝对的聪明或愚蠢,也没有人是绝对的美或丑。生活中不仅只有黑白,还有灰色地带。
思维方式四:以偏概全
这类思维模式是:某一件事如果在你的身上发生过一次,那么它就会反复发生,从而导致最糟糕的结果。
就是这样思维的人群,对美好的体验或悲伤的体验,会有比常人更强烈的反应。生活当中这种偏差的思维方式可能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但如果大部分事件你都往这个方面去考虑的话,那么对你的生活影响面就非常大了。
盲人摸象,都以为大象是自己看到的那样,过于以偏概全,就变得绝对了些。存在这样思维模式的,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也会只看到大象的一只腿,而看不到问题的全面。
有时候,不是被命运打败了,而最终是被自己以偏概全的错误的思维方式给打败了。
思维方式五:选择性过滤
心理学当中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当同时呈献给抑郁症患者两个面孔,一个是喜悦的,一个是恐惧悲伤的。
抑郁症患者的第一眼注意到的是那个悲伤的面孔,很少去注意带有愉悦的面孔,甚至是中性的面孔。
总体来看,抑郁症患者会有这样一个心理加工倾向:在生活中也是会用更多的时间去注意负性情绪或事件,还会经常回忆一些不愉快的,不好的事情。
这样的思维方式会让你可以从生活中任意一种情境中挑出消极的信息,反复回味,然后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就是消极的了。就好像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这个镜片会过滤掉任何正面的内容。缺少正念思维或者说是,正念思维实在太弱了,思维的平衡打破了。
思维方式六:灾难化
这种思维方式最大的特点是“放大”和“缩小”,怎么说呢?具体表现为,你会习惯性地把某些事实要么过于放大,要么过于缩小。
放大自身的错误、不完美或恐惧的情绪,并且夸大它们的重要性和灾难性的后果。如果放大好的一面,也就不会制造如此多的恐惧色彩。
跟这样的人相处,旁人时间长了都会躲远点,一惊一乍的日子,小心脏受不了。对未来未发生的事情的极度恐惧和灾难化场景描述,整天生活在恐惧中,谁见谁害怕。
思维方式七:乱贴标签
给自己贴标签意味着用错误来树立一个完全负面的自我形象。
它是一种极端的以偏概全的形式,其背后的理念就是“衡量一个人时,要以他的错误为尺度。”只要用开头为“我是一个……”的句子描述你的错误,你就很可能是给自己贴标签。
另外,乱贴标签会使你在描述事情时,使用不准确的字眼,而且过于感情用事。
比如:当你面对一盒冰激凌的诱惑,但是又想减肥的时候,你会这样想:我恨死我自己了,我真是一头猪。这种想法会让你很心烦,然后最大的可能就是,你会感情用事,直接把冰激凌全部扫光。
思维方式八:情绪化推理
我感觉内疚,那我肯定是做错了什么事。
我感觉到很崩溃,那么我的问题肯定是无法解决的。
我没心情做事,所以我不如躺在沙发上发呆。
我觉得自卑,那我肯定是一个没用的人。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你把情绪当成了事实的依据。你每次的情绪低落,几乎都有情绪化推理在起作用。
情绪化推理的一个常见后果就是做事拖拉。家里的卫生一周都没有打扫了,是因为你告诉自己:一想到这些乱七八糟的家务活,我都烦死了,看来想打扫干净是很难的了,那么就不如不做了,等以后再说吧。
但事实上,家里的卫生打扫工作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你一直在进行自我欺骗,这是因为你习惯于让消极的感觉指引你的行为方式所导致。
思维方式九:妄下结论
在没有经过调查实证的情况下,便迅速武断的得出负面结论。简单来说,就是主观臆断,揣测别人的想法,并且将其负面化。
例如:当你下班后和伴侣一起吃饭,她却表现的闷闷不乐,你就会产生这种自动化思维:她在生我的气,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但事实上呢,如果你愿意多问她一句,你就会知道,她只是今天在公司里和同事闹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而已。
这种自寻烦恼的行为模式就会形成自证预言,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出现不和谐的状态。尽管在一开始其实什么事儿也没有。
先知错误,有点像是未卜先知,而你预测的,一定是你不幸的内容,而不是好运的时刻。这种思维模式让你认为会有倒霉的事情发生,让你信以为真。
假设你打电话给你的一个朋友,但一直无人接听。
你等了很久,他还是没有回复。你便会认为他就是不想回电话,不想和你联系了。——读心术的结论。
然后,你会更生气,决定再也不会主动打电话给他了,因为你会认为:我再给他打电话,他就会认为我在纠缠他,我可丢不起这个人。——消极的预言,先知错误。
但事实上呢,这位朋友因为在国外旅游,确实没有接到你的电话,你才发现,原来,所有的折磨都是你自找的。
思维方式十:应该法则
无论对自己,还是面对他人,你都会试图用“应该”的句式来鞭策自己,或要求他人。
你总是对自己说:我应该做这个,我必须那样做。但这样的思维方式只会让你感觉到压力山大,继而心生怨恨。
而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变得意志消沉、灰心丧气。因为,当你自己的实际表现低于预期标准时,你用“应该”或“不应该”就会使自己感到羞愧内疚,更加痛恨自己。
而当你把你的“应该法则”强加于别人的时候,你更会感到沮丧,因为这种想法只会让你失去控制,烦躁怨恨。如果他人的道德行为低于你的预期,你就会把自己当做正义的化身,继而忿忿不平。
这个时候,要么你降低自己的期望值,要么就永远对不符合你期待的人类行为耿耿于怀,让自己的情绪越来越糟糕。
思维方式的出现,跟我们的经历过的事、遇到的人都很有关系。曾经的伤害让自己的思维变得负面、消极,极端。有限的认知和眼见也固封了我们的思维。一直都在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说也不是没有道理。去看到外面更大、更广、更全面的世界,回过头来看自己眼前的事情,就会觉得也不是那么地重要。
有人说抑郁症的人像孩子,一定程度上的意思是,思维相对还处于比较低维的层面。会更在意、更纠结、更不能释怀。就像两个孩子打架,大人看来不足一提,但孩子认为这个非常重要。
当然,也不是所有抑郁症患者都这样,有很多患者,异常聪明过人,思维的维度也很高。抑郁原因千千万万,以上也只是描述一种可能性。并非是指责大家,而更多的是看看是否有这样的情况,透过这样的情况去分析背后形成的原因,也许会让我们释怀某些东西,在生活中更能找到自我的高尊重、高价值感。活得轻松、自在。让快乐主导我们的副交感神经,吃得香睡得着,开心快乐每一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