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I 你的灯亮着吗?

欢迎关注公众号:一口仙气吊着  

处理问题前先需要定义问题,而定义问题前有哪些步骤?

是的,定义问题还不是第一步。首先要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并且希望被解决,接着再定义这个问题,也就是问正确的问题。我觉得还有一点很重要且贯穿整个过程的,但又常常被忽略的——先处理情绪。甚至不光光是自己的情绪,还包含与这个问题相关,并会深度参与到处理问题的那些人的情绪。情绪常常把轨道带跑偏,不是吗?

以及自己承担解决和接受可能失败的勇气。

一个问题:如何定义一个问题?

接着再来定义问题。先说说为什么定义概念很重要。直接举例子——旅游。只要出了问就算是旅游呢,在外酒店里打游戏算不算呢?还是一定要游览景点才算旅游?每天游览几个景点才算呢?也有觉得旅游这个行为一定是伴随购物的。也有默认旅游是结伴行为的等等。争执可能是因为双方的共识不同,根本不是一件事,越扯越远最后南辕北辙。

另外,真要客观细究哪怕只是一件事物的复杂性,我想也足以让人的大脑当机了吧。我们看到的就一定是我们看到的吗?我们就像是拿了个手电筒,手电筒能够照到的地方是我们目光所及处,但还有很广阔的没有被我们看到的。

为什么我们所能看到的有限呢?除了生理上造物主做的限制,还有或是因为我们不愿意看到,或是有些东西太强烈的吸引我们目光,譬如说渴望拥有曼妙身材的对于减肥灵药有雷达一般的敏感,而注意力,精力和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都是很有限的,就会自动过滤忽略其他。我们只想知道我们想知道的,只关注我们关注的。

定义问题呢其实就是再做减法,截取了一个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处理问题。和控制论的孤立系统是异曲同工的,哪怕是因果网络也可以在中间找出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成为一个孤立性的封闭系统。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切入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问题。

从“谁觉得这是个问题”的角度切入,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定义问题的方式。

谁有问题?然后接着再问:他/他们的问题本质是什么?通常定义好了问题,自然而然会显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将其放入现实中去检验,如果问题并没有如同预设那样被解决,那么,是在问题的定义哪里出错了?再来一遍——谁有问题?他/他们的问题本质是什么?


如果还是没有得到解答,那不妨问问——如果事情没有按照所预期的进行,是不是也能算是问题?切换视角也可以是想想是不是自己的问题,试着指责下自己,哪怕整个过程只有1秒。也就是说,你认为的问题 = 你的期望—你的实际体验  

于是,我们有了两种解决思路,要么改变期望值,要么改变体验。


问题的异化:

异化指错把工具当成目的。比如消费者买锥子是为了在墙上有个洞,洞是本质,锥子是工具,无论是自己凿还是请人帮忙还是用锥子以外的工具,都不重要。甚至凿洞也不是真正需要,譬如凿洞是为了挂相框,那就可以用电子相册播放而不需要墙上的洞了。

不要把问题的解决方法误认为是问题的定义——尤其是你自己的解决方案。


终极问题:流水的解题方,铁打的问题。

问题啊是无穷尽的,因为还有问题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的.......人类为了解放双手开始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后,四肢受力不均,下肢受力明显增加,进而人体的趾骨,髋骨,膝关节,腰椎,颈椎等均改变了构造,也称为各种关节病,骨病的根源。其次,直立行走后,内脏从水平布局,变为垂直布局,受重力的影响,人类的内脏容易出现独有的下垂现象,胃下垂,肠下垂乃至心脏坠落都拜直立行走所赐。另外,直立行走后女性的骨盆变窄,而人类的脑容量却在不断变大,变窄的骨盆与变大的脑袋之间的矛盾导致人类胎儿早产,于是父母不得不悉心照顾,于是人类社会变革的根源也可以追溯到直立行走。而骨骼结构的改变,内脏下坠以及早产又会继续产生新的问题......如何?是不是没完没了?因为任何一种解决方法都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我们能期望的最好结果就是原先的问题已经变成不棘手的问题了,也就是说,转嫁问题到我们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但,问题最难往往就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才是真正的问题。在任何一次定义问题中,很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东西被忽略了,如果连三个在定义问题上可能出错的点都找不出来,那只说明你没有真正理解问题。


对于问题的适应性

上文提到人类都是“早产儿”,而我们听到这种说法反而觉得很惊讶,适应了之后问题仿佛就消失了,再也意识不到了。人的适应性是很强的。由此可得,问题的边界上应该有个时间的尺度,以前不是问题现在是问题,以前是问题现在不是了。同理,解决方法也是,之前行之有效现在不行,以前不灵现在很起作用。

下面引出一个不相称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提供解决方案者与实践执行者间的Gap,例如我们生活中大多数的产品是为了右撇子而设计的;专业作者在写科普类文章时使用了大量专业术语;家人朋友提出一个他觉得为了你好的建议等等。

不相称中往往隐藏了商机,这是题外话。先回到如何发现不相称上,不相称是因为各自一方只站在自己的视角看待事物,那么解决方法就是切换视角了。而“任何新的‘解决方法’可能让使用者比最初的设计者更清楚的发现错误的问题定义”,但是一旦最初的磨合期过去了,问题可能就被适应了: ) 当新事物既不带来威胁也不带来机会的时候新鲜感过去了,他们就变旧了,并变成“背景”的一部分被我们理所当然的熟视无睹了。

由于本人的懒惰,贴一张作者关于切换视角的教科书级示范↓

对于问题的理解,不仅仅是切换视角,还有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也会影响。

20个自查问题纬度总结:时间频度/数量/立场/呈现形式:文字画公式/术语替换/语气强度/正负面/可能的程度

最后的最后,你真的想解决问题吗?!比如觉得自己不善交际是个问题,但是不善交际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可以隐藏自己的自卑害羞等,就如同黄执中老师所说的缺点往往是面对另一个更强大问题的解决方案。卡在这个问题上,就不用面对这个问题背后更巨大的问题了。

最重要的问题——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要对自己诚实哦。同理心可得:把他人的问题还给他,不要干预别人自己解决问题或是保留问题的权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 I 你的灯亮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