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快,老师来了...”

细细想来,“老师来了”这句话好像贯穿了我的整个学生时代。

01

上小学那会,班里突然刮起来一阵歪风,特别流行上课吃东西。

几乎每个人在去上学的路上,都要攥着一块钱往校门口的小卖铺拐一圈,出来的时候手里拎着几袋子东西,老练地往背包里一塞,心里就踏实了,一蹦一跳地进了校门。当然,在小卖铺里遇见同班同学,那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还会交流经验,看对方买的是什么零食,再问一下好不好吃,评价不错的话自己就也买一包试试。

买的零食也有考究,绝不能买辣条等味道大的,也不能买嚼了会发出巨响的,最好是那种含在嘴里,含一会就能含软了,再咽下去的。

买下的东西,下课不会吃,偏偏就要等到上课才吃,要的就是那种紧张刺激。

那个时候老师总爱上讨论课,做了题他也不讲,就让我们小组讨论,一讨论就是一节课,所以这种课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我们的“聚餐时间”。

等老师一走,几个熟的人就开始相互打眼色,看今天是到谁那里“聚餐”,临走时还要嘱咐一句:“记得带上吃的!”于是带上书,书里裹着吃的,弓着腰迅速跑到目的地坐下来,松了口气之后,就立马撕开包装袋开吃。

当然也有哪都不去的,低着头看书,也不知是在走神,还是在认真学习。

很快班级里就乱成了一团,有说笑声,有打闹声,有包装袋的声音,有桌椅板凳的声音,好不热闹。

这个时候有人大喊一句:“老师来了!”

心里就咯噔一声,噌的一下把零食用书盖住,嘴里边的动作也赶紧停下,班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就听见那令人胆寒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但是,很多时候,这都是假的,是有人故意吓我们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也见怪不怪,停个几秒后便很有默契地恢复了吵闹声,回过头还得拍着胸口说上一句:“吓死我了。”


02

上了初中,害怕这句话的无非两种人,一种是上课偷看小说的,还有一种是窜座位聊天的。

前者悄无声息,偷偷地把小说放在教材的后边,然后把脸遮住,那就是在看小说了。这类人很容易被吓到,只要有个人从旁边经过,往往都得吓上一跳,抬头瞅一眼,然后像个没事人一样继续低头看小说去。

后者阵势够大,搬着凳子可以从教室的这头窜到那头,说起话来整个教室都能听着。也有扎堆打扑克的,甩扑克的、大笑的、鼓掌的、吱哇乱叫的,这场面若是被老师抓住了,总免不了一顿罚。当然,这种是少数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书挡住嘴,一边注意着周围动静,一边悄悄地和同桌说笑,就这么聊,都能聊上好几节自习课。

这时如果听到有人说:“老师来了!”

教室在一秒之内就能迅速安静下来,看小说的一下子把小说挡住,装着自己在认真看课本,窜座位的有的还能跑回去,有的离得远的,就只能待在原地,尽量让自己看起来是来问题的,于是就有另一个陪他演戏的人,拿起笔一脸认真,其实具体说了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啊,对,就这样那样,就可以了。”


03

高中,以上这几类人当然依旧存在,但我们突然又流行起了一种阵势最为庞大且需要集体行动的活动:看电影。

这就需要整个班级成为一个团队,各司其职,共同做好这件事。

比如,有负责望风的,得注意自己站的位置,不能被老师发现,却又能及时看到老师,并迅速告知班里其他人。还有一个是负责放电影的,一般是微机课代表或者比较皮的人,最好是既皮学习又好的,不容易挨老师的骂。还有另外一组人,就是窗户边的同学,负责窗帘,控制好窗帘开关的程度,不能全关上,不然老师来了会来不及拉开,也不能不关,不然观赏体验会很差。

等到自习课了,把这一切都准备好,上述几类人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就可以安心地看电影了。

等到班主任从拐角处露出头了,报信的报信,关电脑的关电脑,开窗帘的开窗帘,一切都可以在几秒之内迅速完成。

当然了,如果被逮到,也就是一阵数落,说几句不要让我再看见下次,打几下放电影那位同学的头,也就完事了。

(当时是假期补课时间,课业不重,而且班主任偶尔也会在自习课给我们放电影,所以不算是特别严重的错误,这要是在高三,可就万万不可了)

那个时候,我们似乎把当时热映的电影都看了一遍。


04

现在啊,终于可以明目张胆地做所有自己想做的事了,也不用再担心被老师骂,但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少了点什么呢?

我想,大概就是,少了份当年的那种胆战心惊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快快快,老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