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超越

《不管教的勇气》读书笔记

这本书讲了什么?(what)

核心主旨:孩子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努力学习,而是为了自己而努力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的话,责任也应该是由孩子自己承担,而不是父母。因此孩子要有不服从父母管教的勇气,而父母有引导孩子寻找自我的责任。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平等的,父母教育孩子的目标是帮助孩子*自立*。

## 这本书想告诉我们什么?(why)

这本书是岸见一郎自《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之后第三本书,风格和前两本书一样,没有无趣的心理学原理,更多的是把心理学的知识融入到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之中。

举个例子,书中讨论了”孩子是否因为学习可以不做家务“和“孩子是否因为学习不能打游戏”这两个话题。这两个问题可以说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痛点”。

伴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小学生有智能机已经见怪不怪了,现在新冠疫情在家,孩子不用在教室上课,可以说是给玩手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上课聊天下课开黑,这样自由散漫的生活似乎是这段时间未成年人的主流。

如果父母批评孩子不好好学习,只知道玩手机,好家伙,玩的更凶了,反正你也不能把我咋地。如果摩擦爆发,那一场混战更是“不可避免”。

其实孩子也知道,玩手机的话会影响自己的学习,他们也知道天天浑浑噩噩的不大好。如果是初、高中生的话,有可能会因为担心别人在好好学习自己没有,被别人轻松超过,陷入焦虑之中。越焦虑越不好做事,只能疯狂地玩手机,让自己更焦虑些。

做家务也是同样的道理,父母总觉得孩子要好好学习,为升学而努力,已经很辛苦了。家务不做也没什么,父母辛苦点就好。

其实这两方面的观点都是有问题的。因为父母和孩子都没有把自己视作与对方平等的人相处。如果大家都是平等的话,那么孩子不好好学习,父母应该对孩子的选择表示尊重(但要学会适度引导,一旦孩子有困惑,一定要大方地伸出援助的双手),孩子也应该承担自己作为家庭一份子的责任——做家务。*父母也是普通人,他们除了要工作挣钱,还得抚养我们长大。如果爷爷奶奶辈还健在的话,他们也是子女,很多还要为父母的健康而承担责任。他们也是在多重身份下努力活着。*

*我们孩子要想成长的话,要学会在多重身份下生活。因此不能因为自己学生的身份就逃避家庭成员的身份,帮着做家务是理所应当的,在必要情况下接下所有的家务,更是有担当的表现。*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要站在平等的视角分析。父母责备子女不好好学习、子女反击父母自己都学不好还想着说自己,都是不可取的。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要学会尊重。尊重彼此的选择。*孩子要有不服从父母管教的勇气,父母要有不管教孩子的勇气*。教育的目的是自立。如果孩子能自己解决问题,不逃避人生的课题,那就足够了。学习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成绩只能说明你擅长考试,不能说明是成功人士。“成功”的衡量标准还是很主观的。即使学习不好,日子依旧过得很好的,大有人在。

## 这本书能告诉我们什么?(how)

### 1、孩子和你对着干,大概率是想得到你的注意力

如果你说东,孩子偏说西,其实只是想以另一种方式获得你的注意力。因为他们知道,你对孩子的期望现在的他们是没有办法实现的。为了再次得到你的注意力,只有对着干才是可行的选项。如果你对于孩子对着干佛系点,想做啥就做啥,只要别突破底线。那孩子会觉得这么干很没意思,反而放弃了这种对着干的想法。

就我自己而言,之前和爸妈争考研,其实也是想逃避考研失败,担心因为失败而陷入人生低谷(大家的担心是一致的)。觉得是因为爸妈介绍了这份工作,导致我不能辞职考研,却从不想着,为了考上研究生,现在的我有没有一些能做的事情。

爸妈更多是我发泄自己无能的对象,或者说转移自己注意力的对象,他们痛苦我也痛苦,那么我的痛苦总归能得到减轻吧。但这么做只会让痛苦越增越多,之前的痛苦得不到缓解,又有新的痛苦袭来,只会让事情越变越糟。

后来我开始转变思路,从能做的开始做起,今天就把这个解决,做完就是胜利,不要过分追求完美。父母的看法,暂时避开就好,因为现在没有说服的筹码,需要花时间去积攒。不要对着干,这对于问题的解决没有任何意义。

活出自己的样子,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尊重。

这一点对于父母也是同样的,父母活出自己的样子,不要被孩子的对立所困扰。你要往西就往西呗,但你往西要付出等价的牺牲。高晓松当年想去浙大不想去清华,但他父母就说,去浙大可以,但学费生活费自己解决,这就是自由的代价。去清华可以帮忙解决学费,因为你考虑了我们的感受。

最后高晓松选择清华,想必也是和父母谈判协商的结果吧。

### 2、努力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自己

这个思想《巨人的工具》中也有提及,也是你的命不单单是你的。Tim Ferriss说道,如果他自杀的话,他的妈妈会因为他的自杀而伤心,甚至会在临终的时候没有阻止他自杀而感到遗憾。所以他不自杀,也是为了自己的父母,因为积极的活下去,也是为了让父母开心地活着。

也就是说,Ferriss活着的使命之一,就是让父母开心地活着。

这个思想,体现的是弗兰克尔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提出的意义疗法。你活着是有意义的,即使你的一生没有任何意义,活着的时候寻找意义,那也是有意义的。

我们活着不单单是为了自己,学习也是。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而是为了让我们爱的人活得更开心。因为父母想让我读医,所以我读医,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更多的是逃避。选择自己想做什么好麻烦啊,反正做符合父母期望的事就好了,这种“老好人的思想”会让你积攒越来越多的不满,如果不拒绝、不排解的话,它总有一天会爆发的。

但是,如果是想“救死扶伤”的话,想让父母骄傲地说我的孩子可是救了好多人生命,受到尊敬的话,那就是可取的。因为目的是“救死扶伤”,父母因为我“救死扶伤”而骄傲,而不是因为我满足了父母的期望而让他们感到骄傲。我是选择了自己的生活,父母是因为我的选择而感到骄傲。

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通过不断进步,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1000块的捐款和1000万的捐款,仅仅是数目上的差距,在心意上是等价的。学习成绩也是如此,如果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那么成绩不好又怎么样呢,它只是一种评价个体的方式,不是衡量我们意义/人生使命的标准。

### 3、学会彼此尊重

父母千万不要指责孩子没有好好学习,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但也不能自由放任,什么都不管,应该对孩子好好学习表示感谢,因为他们在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应该给予应有的尊重。父母应该对孩子减缓父母的焦虑表示感谢。

孩子也应该尊重父母,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也需要时间成长。如果父母对自己的选择表示尊重,也要感谢,因为他们本可以不这么做。但他们做了,要对他们的爱和尊重表示感谢。

## 总结: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别人认为我们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认为自己做了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