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镇起义,一群汉化改革牺牲者的挣扎与反叛


北魏末年,沃野、怀朔、武川、抚冥等六个军事重镇爆发起义。随后关陇地区、河北、山东等地也纷纷效仿高举义旗。六镇起义的起因还要从我们熟悉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说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汉化改革,有的史书上称为孝文汉化。

北魏政权是由鲜卑人建立的,鲜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而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早在西晋的时期,首领拓跋猗卢就在抗击刘渊,石勒叛军时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朝廷封为代王。后来前秦在苻坚的统治下迅速崛起,拓跋氏的代国也在前秦扩张的步伐下不复存在。随后前秦相继兼灭了前凉,前燕等国,从而统一了北方。

苻坚的野心是巨大的,他不会满足于做一个北方霸主,他的目标是统一天下,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要实现这一目标,他必须打败屈居江南一隅的东晋王朝。在他看来打败东晋似乎是件手到擒来的事,可事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公元383年,苻坚举国之力亲率八十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其中有二十七万是前秦的精锐骑兵,其余六十余万所谓的步兵其实都是由拉过来充数的民夫组成的,并没有什么实际战斗力。

东晋这边看起来就非常弱小了,只有区区不到十万的兵力,对手却有八十万大军,二十七万精锐,简直是天壤之别。但是苻坚似乎忘了东晋还有一道长江天险,大自然的防护成为冷兵器时代难以逾越的鸿沟。自古北方的军队想打到南方都不是容易的事。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统一北方后也曾南下伐吴,最后却被东吴水师阻挡了前进的步伐。在赤壁之战中大败险些丧命,以至于后来数十年间里再无力南下。当然对于一场战争的胜败而言客观因素往往却只能锦上添花并不能成为战胜的主导因素。东晋还有一个致胜的法宝叫北府军。太元四年(公元379年),谢玄任徐州刺史时就曾将京口的流民收编起来,挑选骁勇善战之士组编成了一支军队。京口也就是今天的江苏镇江,东晋的定都于建康,也就是南京,京口成了东晋的一道重要的防线。时任宰相的谢安就将侄子谢玄派去镇守此地,谢玄也就在此地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因为京口在东晋时叫做北 府,所以这支军队被称为北府军。后来经过谢玄的严格训练,北府军成为东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话。

东晋保卫战打响时,谢安任命谢玄、谢石等人率八万北府兵在洛河大破秦军前哨,进逼淝水东岸。两军相峙之时,谢玄写信给苻坚要求秦军后退以便晋军过河决一死战。苻坚和众将商议后决定等晋军半渡时再趁机杀入定能大获全胜。可就在秦军后撤的时候叛将朱序大喊:“秦兵败了。”二十多万人的军队一听败了都慌不择路的逃跑,谁也弄不清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以为真的败退了,都纷纷逃散。谢玄乘胜追击率兵杀向秦军,秦军节节败退以至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战前秦军队伤亡惨重,统治根基受到严重动摇,两年后苻坚也被部下杀死。

前秦战败后,拓跋珪趁机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政权传到孝文帝拓跋宏的手里已经是第七代了,拓跋宏少时继位,而国家大权却一直掌握在祖母冯太后的手中。在冯太后长达十五年的临朝听政的时间里,孝文帝却只能事无巨细,一禀太后。直到在冯太后死后才得以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孝文帝是个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所以他希望通过汉化改革这种方式改变北魏所面临的局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拓跋宏对中原文化的某种惺惺相惜。他的祖母冯太后出自北燕王室,知书达礼,精通文书,非常注重对拓跋宏的教育问题,专门为他安排了汉人老师,教授儒家经典。拓跋宏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这也坚定了他要改革的决心。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三月,孝文帝召集百官,商讨迁都事宜,却遭到群臣和鲜卑贵族的反对。同年八月,为了迁都之事能够顺利的进行,孝文帝假借南下伐齐(南齐)的名义,率文武百官和三十万大军成功迁都于洛阳。迁都是成功了,但是祸端也就此种下。他所采用的这种方式已经超越了强行迁都的程度,甚至是带有欺诈性的色彩。原来誓死留在平城的鲜卑贵族不得不接受孝文帝的决定,但是接受并不代表认同,而是极大的不满。

有人说孝文帝改革后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北魏就灭亡了,那么是不是孝文帝改革间接导致了北魏的灭亡呢?

对于一个封建割据政权而言,只有统一与分裂两种结果。要么吞并或被吞并成统一国家,要么分裂成若干个国家。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是历代王朝都逃不开的宿命。从北魏开国之初到孝文帝执政改革历经一百多年的岁月浮沉,其实这个时候无论有没有孝文帝改革,北魏政权都会出现问题。纵观中国历朝历代任何一项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积弊不断加深,王朝也一样会出现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改革,也就是所谓的变法。可是变法往往比变天还难,当变法失败或改变不了帝国命运的时候就只剩下革命,也就是所谓的改朝换代。孝文帝之所以改革并不是他吃饱了撑的没事干而是他意识到了帝国潜在的危机。虽然六镇起义是因孝文帝改革而起,后来北魏分裂成了东西两魏,然而我们并不能说北魏的灭亡就是因为孝文帝改革所导致的。

北魏之所以走向分裂,而没有走向统一,是因为孝明帝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家大权掌握在其母胡太后的手中,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这里的阶级矛盾是孝文帝迁都后洛阳的鲜卑贵族和留守平城的鲜卑贵族之间的两极分化所造成的矛盾,也就是北魏六镇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说:“一辈南迁的鲜卑贵族,尽是锦衣玉食,沉醉在汉化的绮梦中。而留戍北边的,却下同奴隶。贵贱剧分,清浊斯判。朝政渐次腐败,遂激起边镇之变乱。”北魏首都从平城迁到洛阳后,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从而导致了六镇的大起义。也就是说正光四年(公元523年)爆发的六镇起义是汉化改革牺牲者的反叛。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镇起义,一群汉化改革牺牲者的挣扎与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