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胜利什么才是最好的团建

01

目前不少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团建",喜欢搞些"团队聚餐"、"户外拓展"、"员工集体旅游"等活动,希望以此提升员工的"敬业度"、"团队精神"。

有意思的是,与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团建"相反,不少员工越来越反感"团建",我看网络上很多人吐槽这种"团建" :

做好了是团建,做不好就是团灭了,一不小心成了HR的送命题。

我们公司的员工,经常都不想参加团建,一说团建就请假,团建如今成为了年轻人深恶痛绝的职场负担。

“谈建兴叹”“闻建即躲”等现象层出不穷,甚至有员工因为参加团建后对公司心灰意冷而选择辞职。

为何要占用我的休息日和不熟的同事被迫搞一些不会玩的团建活动?

久而久之,“团建”成为企业的鸡肋活动,领导机械的搞,员工硬着头皮上。

还有人讲,"搞这种没什么用的'团建',还不如发钱效果好"。

发钱,薪酬激励当然很重要。

但靠发钱就能调动员工的士气、斗志及协作情神吗?

从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看,金钱与物质需求是人类的低级需求,虽然金钱激励对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协议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属于"间接性激励",对提升"敬业度"、"团队精神"缺乏直接影响力,效果不到位。

02

那些效果好的、高级的"团建",都做成了什么水平呢?

几千年前,我国著名军事家孙武描述了一支优秀军队的"团建"效果水平。

孙武说: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翻译成大白话 :

⑴不修而戒。这是一支自律的军队,不需要很多惩罚措施,士兵们会自觉注意风纪。

⑵不求而得。这是一支自我驱动的军队,不需要统帅多言,士兵们会保证完成任务。

⑶不约而亲。这是一支有团队精神的军队,不需要和对方约定,大家彼此都能拼死相救。

⑷不令而信;这是一支敢打硬仗的部队,不需要三令五申,他们的执行力靠得住。

⑸禁祥去疑;这是一支自信的军队,不要神神道道,他们已经别无选择。

这样一支部队,至死无所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即便是死,对他们也无所谓。

换句话讲,就是 : 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退路!

孙武所讲的这些,其实就是今天企业管理所追求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

企业能否成功与发展,取决于员工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 :

一是团队忠诚度,是否认同组织与组织的愿景、目标;二是是否团结协作,荣辱与共;三是是否自动自发、尽心尽力、敢想敢干,不达目的不罢休。

03

二姐认为,有两种"团建"。

一种是低级的"团建"。这是一种管理的形式主义、表面化、简单化。

不少管理者热衷于 : 肤浅的"团建"活动,说教、讲大道理,忽略根本问题的解决而一味找员工要绩效的考核与薪酬激励,及监督控制。

企业绩效不好,不少管理者往往甩锅员工,认为员工没有尽心尽力,于是乎在"团建"、说教、考核与薪酬激励、监督控制等方面大作文章。

其实企业绩效不好的深层原因,因为根本的战略问题与战术问题没有解决,没有创造出用户期待的价值,没有竞争优势,没有真正帮助员工提高能力。

由于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团建"、说教、考核与薪酬激励、监督控制等做的再多,也不能带来绩效。绩效上不来,员工一方面工作没干劲,另一方面收入也上不去,于是士气与团队精神下降,士气与团队精神下降肯定会影响工作效率与绩效,然后形成恶性循环……

只有解决战略、战术上存在的障碍问题及员工的专业能力困境,然后再抓好组织、激励制度与考核,才是锦上添花,否则,做什么都是隔靴搔痒。

04

另一种,是高级的"团建"。

这种高级的"团建"其实是管理的根本,在于:

⑴带领团队打胜仗。

⑵建立打胜仗的团建文化。

⑶形成良性循环,持续打胜仗。

什么叫良性循环?打胜仗,形成或增强打胜仗的文化; 打胜仗的文化带来敬业精神与团队精神,带来团结与强大的团队; 然后,持续打胜仗,企业持续发展。

05

建立打胜仗的"团建"文化,两个方面最重要。

一个方面,是建立一个打胜仗的企业管理环境。

⑴首先是要拥有一个打胜仗的商业模式。好的商业模式往往抓住了时代时遇,有竞争优势。在这样的平台上,企业与员工容易打胜仗,同样的努力,比其它企业产出与收获大。

没有好的商业模式,员工再努力再勤奋也打不了胜仗。

⑵企业志向高远,格局大。在这样的公司工作,员工有自豪感。

⑶真诚对员工好,薪酬制度设计比其公司给员工待遇好,带给员工优越感。

⑷倡导团队精神,团结合作,共同奋斗。比如KPI(关键绩效指标)包含考核整个部门的业绩指标,只要指标不合格,那么整个部门都会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促使部门内部形成荣辱与共、唇亡齿寒、共同奋斗的团队观念。

在干部选拔中,那些具有团队意识的员工往往是公司优先进行选拔的对象,比如有的公司规定:“优先从优秀团队中选拔干部,出成绩的团队,要出干部,连续不能实现管理目标的主管要免职,主管被免职的部门的副职不能提为正职。”

这有点仿照曾国藩的规定,在作战过程中,任何一级军官一旦战死,他手下的军队便就地解散。

另一个方面,要靠各级管理者个人的领导力。

首次,管理者有血性,有优秀素质。想打胜仗,敢打胜仗,能打胜仗。

其次,管理者有变革能力,有解决战略问题或战术问题的能力。打胜仗,对公司或业务战略单元的经理人而言,要具备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创新、改进的能力 ; 对各个职能部门经理人而言,要具备本部门战术与业务流程创新、改善及再造的能力。

再其次,是团结员工、激励员工与开发下属潜能的能力。如在实战中组织部门"团建",一对一地帮助下属提升素质与业务技能等。

06

热衷搞传统团建活动的人,有一个错误的假设,就是认为工作是枯燥无味的、无情的,所以想带领员工们离开工作及工作环境,组织户外游玩、聚餐、拓展等,以此来融洽员工之间的感情、激发团队凝聚力、启发协作意识。

其实,激发与培养敬业精神与团队精神的最好地方,不在工作与工作环境之外,而在工作与工作环境之中。

真正的部门管理高手,都善于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设计与组织实战型"部门团建"。

而企业也可以以这种实战型"部门团建"为基础,设计与组织整体的实战型"企业团建"。

这种以打胜仗为中心的实战型"团建",才是主要的、最有效的"团建"。

这种部门团建,是企业团建文化的基础与关键。

如果这种部门团建没有做好,公司层面组织的团建设计做的再好,在员工眼里,也是形式主义、表面功夫、花架子。

我们来看看这个实战型"团建"的例子。

这是一家著名企业在创业时发生的故事。讲故事者在当时刚刚大学研究生毕业,现在已是该企业高层。他回忆说 :

我刚进公司时是做实习生,本来是想干一阵子就离开的,一是原来计划读博,二是当时很艰苦,我们实习生晚上就住在公司宿舍,还没有窗户,就是楼顶上一排用砖搭起来的临时建筑。后来为节省上下班时间,就近借住在师兄租的公寓里,在地上垫子一铺就睡觉了。

但我最终还是留在公司,一直干到现在,二十多年了。当时吸引我留下来并且视苦为乐的是什么呢?

项目组没把我当成实习生,一下子就让我干活、参加项目。从项目设计到编码,到测试、开会,再到开局,做某个模块就完全信任我,全部由我自己一个人负责;

我觉得非常好的就是,这个项目组里面你随时都可以向那些老员工提问,大家很开放,相互很帮忙;

公司的物质激励,也就是名义薪酬是很高的,很快我的薪酬就超过了父母、亲戚以及师兄师姐,所以还是有点物质待遇方面的优越感的;

项目开发团队很团结,大家觉得真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把一个一个项目做成功,而且市场的压力透传过来,与研发过程又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主动性能够被激发出来,做的东西实用后自己也有很强的成就感;

最关键的还有一点,就是大家的自豪感,比如当时公司参加了在北京的展览会,我们设备展出的馆都不是在中国馆,一开始就要的是国际馆,跟国际大公司同台展出与竞争;

而且当时整个团队管理又很会搞气氛,到了晚上大家都很热情,去喝喝酒、聊聊天、讲讲故事。

当年我虽然住的简陋,常常加班,但浑然不觉其苦,在精神上是非常充实非常快乐的。

07

我总结了一下,组织这种实战型"团建"有以下办法 :

⑴项目化,挑战化,全员参与。如部门可将公司交给的新项目或新的战略任务,或将部门日常工作,转变为部门全员参与的、有挑战性目标并集中在某一段时间完成的集体活动。

⑵提出激动人心的共同愿景。

⑶使每一个员工成为主体,对员工尊重,信任,充分授权。而不是领导一个人自嗨,发号施令,指手划脚。

⑷群策群力,团结协作。

⑸利用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压力,激发员工潜力,而非上级直接施压。

⑹制造氛围。

⑺不贪功,不争功,给每一个员工成就感。

关键是带领下属经常打胜仗。对每一个员工而言,打胜仗,一是克服学习与工作中的困难,把自己负责的工作任务圆满或超额完成,二是参与了部门或公司的整体挑战性目标的完成。

⑻发钱,授奖。项目或活动结束并取得一定成果之后,给员工发钱、授奖。

(9)经常举办庆祝活动。小胜仗小庆祝,大胜利大庆祝。可以与聚餐、玩乐相结合。

发钱,授奖,庆祝,让大家享受团队胜利的成果与欢乐。这种团队欢乐就会铭记在每个参与者的心中,成为他们追求下一次战斗与打胜仗的欲望与动力,成为他们自动自发的敬业与团结协作行为。对他们而言,这一切不再是被要求,而是一种血性、习惯、享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持续的胜利什么才是最好的团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