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就是因为:他愿意活着。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或者说不必再去追寻什么意义……很多事情都是因为我们的愿望。我们期望爱情就得到爱情,期望成功就得到成功。期望生——这就是生的最大秘密。”(何怀宏《若有所思》)
在某种意义上,叛逆是青春的同义词。倘若没有那些刻意或不经意的愤怒、忤逆、高傲、疏离、迷惘或者莫名其妙,生命大概就不足以向世界大声宣布青春特有的骄傲,高喊着“不怕失败”的一次次跌倒,然后拍拍屁股仍旧斗志昂扬的去向全世界宣战。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所描绘的大概就是如此的一段青春旅程与心绪,不同的是叛逆在村上的世界里并不以激昂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完全相反的疏离、孤独与沉默。主人公渡边只是个普通的大学生,总结起来也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故事情节,无非是谁爱上了谁,谁忘记了谁。
村上的语调也很温和,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好像什么事都很琐碎,都可以轻描淡写,包括黑色的死亡与灰色的出走。唯一点缀青春的亮色是叫绿子的低年级女生,尽管迷惘谁心中都有,但绿子活泼而大胆的性格就像夏天早晨的金色阳光,穿透乳白色的晨雾将人心里照得亮堂堂,暖洋洋的。我很喜欢村上借渡边之口对绿子性格的刻画,比如: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直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儿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
这样近乎无厘头的跳跃式对话在渡边与绿子的部分时常出现,我常常会为绿子的大胆与离经叛道而乍舌,又为她的真实与忠于自我而暗暗赞叹;对照性格可说几乎完全相反的直子,这两个人几乎就是青春这同一盞镜子的两面,一个在冲撞中映出最激荡人心的火花,一个在生命的阴影里慢慢枯萎化作粉尘,一明一暗,一个喧闹一个沉寂。
她们都不知道青春带给她们的将是什么,她们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而渡边,因为种种这样那样的原因要从镜子的一面走到另一面,他自己也在困惑,迷惘,寻找,寻找什么才是生命中值得紧紧抓住不放手的那个最强和音。
这样矛盾的情绪大概就是青春的共性了吧,一边亢奋着,有无限的精力需要发泄;另一方面又困惑着,仿佛知道些什么,仔细一想,还是空白,还是无所适从。爱情固然重要,越是孤独的人越需要听众;但在一个个漆黑的雨夜里暗暗思索的问题却永远离不开自身的位置:我们在哪里,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又将向什么地方去。这种近乎死路的思考让年轻的心一次次惶惶不知所终,有些时候甚至会引向永恒的黑暗,比如木月,比如最终还是不能回到光明里来的直子。
如果生命是一段旅途,那么青春大概就是上面最坎坷的一程,恐惧与新奇并存,失望与希望夹杂。村上春树笔下的渡边就是这样的一位旅者,跌跌撞撞的寻找人生的方向,从容不见了,剩下的是凄冷初春庭院里的满树樱花,叫作“海鸥”的白色母猫慵懒酣睡的剪影,还有那层与整个世界相分离的透明薄膜。
我简直难以想象这是多么孤独与凄苦的境界,阳光下的暗角,晴天里的冬雪,欢笑过后的眼泪。人生这条单行道上,青春不给人任何的参照物,怎样走光明似乎都很遥远。
I once 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She showed me her room,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She asked me to stay and she told me to sit anywhere,
So I looked around and I noticed there wasn't a chair.
I sat on a rug, biding my time, drinking her wine
We talked until two and then she said, "It's time for bed"
She told me she worked in the morning and started to laugh.
I told her I didn't and crawled off to sleep in the bath
And when I awoke, I was alone, this bird had flown
So I lit a fire,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披头士乐队的这首歌曲被译作“挪威的森林”其实是种谬误,Norwegian wood在歌曲的原意中指代一种挪威产的木材;但我更喜欢以讹传讹的“挪威的森林”,它让我的心情立刻陷入一种寻找与茫然的境界,仿佛村上春树的文字,有点琐碎,像脚下被踩得咔咔响的落叶;有点疏离,像浓荫遮蔽的暗影;又有点惆怅,像那些在晨雾里忽隐忽现的飞鸟。
这样对情绪的准确把握是村上的强项,他并不直接告诉读者我们应该如何感受,种种细腻的刻画,包括人物听的音乐,吃的食物,穿的衣服,谈的对话,都在准确无误的传达着某种情绪,让人读完了总想要发呆,也说不出来究竟触动了心弦的东西具体是什么,但本来无法触摸的那些无形的东西却切切实实的胀满了心房,有点难过难受,有点让人不知身在何处,如同主人公渡边在喧闹大街上的电话亭里,“在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央”,不断的大声呼喊,但什么声音又都没有。
我在一个冬天的冷雨夜读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抱着膝盖,对着窗外的灯塔发了好一会儿呆,直到桌上的热茶都变冷了才回过神来。青春的路,这段旅程的开始已经变得有点模糊,如同天边遥远的星光;我有点想哭,为那些自己也曾走过的许许多多的祭日,但还是没有。
清清嗓子,合上书本,这条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