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如何焕发创新活力

原创 储建明

【提要】创新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学生创新力的一种教学活动。一是要激发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二是要鼓励主体认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三是要注重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教学 问题意识 主体认知 因材施教

创新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学生创新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其核心思想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持有面向未来的新的方法、新的技能和新的态度、新的价值观,为对付未来问题和创造自己所期望的未来作好准备。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在他们身上蕴藏着无限的潜能,需要每一个教师改革和更新教学思想和方法,实施创新教学,把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让学生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而是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努力探究的学习智慧。

一、激发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思维能力是各学科共同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科学、合理地去思考、判断和创造。科学的思维能力包含顺向与逆向、形象与抽象、聚合和发散等不同的类型,如果以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其中,就能获得新颖独到、超越常规的思维效果,实现从感性思考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课堂教学要破除思维定势,培养创新能力,需要教师以问题教学来组织学习,认真研究和探讨设疑激思的方法,既要善问,又能巧拨,让学生充分闪耀其思维的火花和表现思维的过程。很多课堂缺少活力,思维僵化,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教学双方缺少有效的问题驱动。那么,又该如何提出教学问题呢?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研究其学习过程所遇到的认知问题、情感问题、能力问题,从学生的心理动力和教材教学的目标之中寻找课堂教学的契机。一是问当其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之处、残缺之处和知识联接之处发问诱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之上;二是问当其度,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基本理解,并以此作为较高思维水平的基础;三是问当其法,提问要有指向性、启发性和讨论性,尤其要借提问契机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刺激学生的学习情感,启迪学生进行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给学生形成问题的机会,推动其创新思维的形成。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质疑究难的能力,则更反映出创新思维的递进效果。创新性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它对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或重建,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新的探索,并创造出新的思维形态,甚至可以进一步概括概念、假设原理,寻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善于发现问题是衡量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尺度,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积累了有关知识经验之后,就应该退居暗示地位,充任知识的助产士,激发学生对探究知识产生好奇心,唤醒学生的潜在意识,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动思维和有效思维的力量。

二、鼓励主体认知,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1.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我们的教学应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唤起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加强点拨,灵活启发,激活课堂教学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变注入为导入,变讲堂为学堂,变问答为对话,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一种能动的状态,不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绝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么都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留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也是他在课堂教学中着力追求的教育境界。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则成为学习的合作者,教学的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

2.优化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在吸收知识时能够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发现与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逐步学习、领会、运用创新技法,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课堂上常常看到教师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见解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鼓励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拘泥于前人经验与习惯,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突破点和生长点,于是,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不时地产生冲动的激情,之后的学习效果令人惊喜。上海卢仲衡前辈倡导“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启”和“结”是教师在开始上课和即将下课时面向班集体进行,约占15分钟,中间30分钟让学生“读、练、知”交替进行,教师则积极巡视课堂,辅导后进生,指导优等生,发现共性问题,让快者快学和慢者慢学,学完规定的内容可自学课前参考书。学生只准低声交流,不得高声讨论,教师也不打断学生思路,这种教学法由学生学会而变成学生会学,极好地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原则。

3.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理解为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等心理与行为成分,其中含金量最高的集中体现是创新力的产生、形成与发展。学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上,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创新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应借助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学风。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开放信息,从各个不同层面刺激学生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论证的根据,在反复磨炼中养成“终身享用”的良好的学习习惯。美国幼儿园有过这样一次教学活动,教师让学生画苹果,其中有一位学生画了一只方苹果,教师没有任何的指责与批评,而是追问学生画苹果的理由,学生说“这只是想出来的”。教师追问“怎么想出来的”,得到的答案是:第一,苹果是圆的,放在哪里都易滚掉;第二,一箱箱苹果由于是圆的留下了许多空间,改成方的,放得就实,还能有经济效益。这时,教师热情地鼓励道:“今天的给你,希望你将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不难发现,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异想天开的创新思维,或许这一堂课造就了一个未来的世界园艺大师。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的指导时机,充分肯定和赞扬学生爆发出的思想火花,将课前介入和课后延伸有机结合起来,内外贯通,发展学生超乎想象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意见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意义的学习人格。

三、注重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素质的发展

罗杰斯在《自由学习》中提出了“学习是什么样的”问题,他认为“生活经历与我不同的学生,他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也会不同。如果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教育问题,我将错过很多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机会。”所以,进入学生的学习世界,建立一种人性化的促进性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相互尊重、自由表达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和“怎么样”,给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机会,这是因材施教的必然选择,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

个性化的教学是实现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一个前提,一方面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差异,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造就大批不同类型、各种规格、充分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寻找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并赋予每个学生成功的希望。这是“人本教育观”在个性化教育中的充分展现,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发现学生的价值,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同样是一种发展性教育,学生在这种课堂上将积极参与、大胆提问、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即使在课外也能让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得到培养与发展,其独立的意识和自主的精神将强烈地表现出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品质,把学生个体的差异视为可挖掘、可利用的一种“教育资源”,重点栽培,分类指导。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和学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好搭档,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可联手创造一个充满爱与自由的学习环境,才能真正体现个性化教学的内涵,形成个性化教学的有效策略,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人类关系学告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改善人际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具有更好的自我概念和更积极的自我关注,有针对性的回应、表扬和认同将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支持,学习将更为自发主动,思维水平也会越来越深入。因此,因材施教是为了更好地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不断走进自己的未知天地去发现和求索其中的意义,去重新认识自己,去塑造自己勇于负责的创新人格。

参考文献:

[1]罗杰斯.弗雷伯格.自由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2]郑金洲.自主学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8.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堂教学如何焕发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