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之二:史上最强真爱粉,当属唐太宗李世民

《上回说到,王羲之自《兰亭序》作成之后,他自认为这是他书法作品中的巅峰之作。从此,他把它当作传家之宝,绝不外传。王羲之在暮年归隐山林,不问世事。《兰亭序》一代一代按着祖训传了下来,也很顺利地传到了七世玄孙手里。此事暂且不表,详情请查阅上一篇先要有“入木三分”的功力,才有可能写成《兰亭序》这样的旷世之作

图片发自App

到了南朝,王羲之的书法被擅长书法的梁武帝赞不绝口,他称道:“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梁武帝在全国各地广泛搜集王羲之书法作品,达一万五千纸以上。

同时,梁武帝对前潮流传下来的王羲之书法进行整理辨别真伪,将定为真迹的墨宝令人钩摹出许多副本,提供给王室弟子作为学书的范本。又令人挑选了王羲之书法中一千个不同字,让周兴嗣按韵成册。周兴嗣编了一天一夜,头发全白,终于编成了一本流传后世的四言韵语《千字文》。

梁武帝称帝初期,当时天下人更崇尚王献之(王羲之的儿子)的书法,甚至都不知道王羲之,他认为太不应该了。于是,梁武帝提出他的观点,认为王献之书法不如王羲之质朴。较王羲之,梁武帝更喜欢当时另一位书法家钟繇。他说,学王献之的字如画虎,学钟繇的字如画龙。梁武帝确定了当时的书法排位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王羲之后一百余年的梁武帝,是历史上最早重视王羲之书法的皇帝。

两百年后的唐朝,王羲之的书法备受推崇。特别是唐初的几任皇帝,那可是王羲之的铁粉。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更是史上最强真爱。


图片发自App

当时,发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200年前东晋的王羲之居然在这个时候写了篇碑文——《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经行家验看,碑上的每一个字,都是王羲之的笔迹,而碑文内容又确确实实是唐太宗为玄奘和尚撰写的《圣教序》。

难道是王羲之玩穿越到了唐朝?又或是王羲之神游到此?还是王羲之复活了?都不是,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玄奘和尚从印度取得佛经回国后,唐王特意为其造一座大雁塔,又为翻译的佛经作了序文,想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碑于塔上。

于是,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和尚主动请命,到处寻觅,终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个一个地搜集起来,用这样巧妙的方式促成了隔代合成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

图片发自App

据说,当时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朝庭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后人也将此碑的拓本称为《千金帖》。

从贞观六年起,唐太宗下诏整理所藏王书,并广泛搜访,共得到王羲之书法真迹2290纸,装成13帙128卷,并在每份上加印“贞观”小印。唐朝前期,由于皇帝的喜爱,全力搜集,是王羲之真迹最集中的时期。

唐太宗对《兰亭序》摹本十分珍爱,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他修《晋书》亲自为王羲之作传,将王羲之推上至高无上的地位。

《晋书·王羲之传赞》中说道:“详察古今,研精求篆,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从中可以看出,在唐王的眼里,独爱王羲之一人。南朝梁武王有关书法大家的排名在唐朝发生了彻底性转变,王羲之被推上神坛,确立为“书圣”。

图片发自App

应该说,唐太宗的帝王意志是王羲之进位“书圣”的关键,也为《兰亭序》千百年来大受追捧推波助澜。

既然唐太宗如此喜爱《兰亭序》,肯定他会想方设法,动用一切皇家权力去获取。那么《兰亭序》去了哪里,唐王又如何得到呢?下一篇为您解开谜底,敬请期待。记得关注我,将带给你一段不同寻常的文化之旅。

你可能感兴趣的:(《兰亭序》之二:史上最强真爱粉,当属唐太宗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