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坑

你是否也时常有这样的无力感?全力付出却依然一无所获,尝试过、努力过,但最终仍然徒劳时,很多人开始相信“也许这就是命中注定吧”,于是不再做无谓的挣扎,选择放弃自己。

这就是心理学解释的“习得性无助”。

这个概念最初是心理学家Seligman做动物实验提出的:

他把狗关在笼子里伴随蜂音,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狗逃不掉,于是在笼子里狂奔,惊恐哀叫。很多次电击之后只要打开蜂音器,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却不在狂奔,后来就算把笼门打开,狗也没有选择逃出去,而是在电击出现前就倒地呻吟和颤抖,绝望地等待痛苦到来,形成了习得性无助。

在人类身上常表现在“付出很多努力但所得结果却不尽人意”之后便放弃努力。例如工作或学业上想尽各种办法,也很努力,但却得不到好成绩,也得不到老板赏识,那么干脆放弃。

以前上学时候有个同学每次和妈妈通电话,妈妈电话里都说“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博士生还不是一样的工作,回带回来家里考公务员最实在”。

每次讲到这同学不是转移话题就是草草挂了电话,我问你为什么不和你妈妈说你心里的真实想法,他给我的回答是“算了,说了也没用”。

因为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无数次尝试沟通都以失败告终,他觉得自己永远无法改变父母的想法,渐渐的他习惯沉默以对,不试图争取沟通和理解。

有个朋友谈过很多次恋爱,也受了很多次伤。现在又交了男朋友,每次在他们闹矛盾的时候男朋友说“我们好好谈谈吧”,而她每次都会说:“谈什么谈谈,谈再多也没用,我们不合适”。

因为她过去每段感情有矛盾的时候,“谈一谈”都是以失败告终。这些在感情中轻言放弃的人,并不是情商低或不重视这段感情,只是在过去太多次尝试解决都像是徒劳挣扎,所以在心理上干脆逃避这场“战争”。

“我也尝试过去接近人群,可是发现自己实在融不进去,每当我靠近他们努力表达时,说着说着他们便开始忘我的聊到一起去了,根本没人注意我说了什么”。

对于社交恐惧者来说,他们也不是一开始就弃聊的,只是害怕面对每次努力“合群不得”带来的尴尬场面。

一个人形成习得性无助经历的四个阶段:

1.在沟通中屡遭失败,并且认为造成失败的因素是自己不可控的。

2.感到自己努力不能产生任何作用,形成了“我根本无能为力”的认知。

3.认为未来的沟通同样会失败。

4.往往没开始他们就形成预判,这些预判对我们产生影响。

如果想要有所改变,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认识到你过去的失败和挫折并非是命中注定。

如何扭转习得性无助?

1.随时关注“变化”。

心理学家langer鼓励人们积极关注身边的变化,抓住可以改变局面的机会。比如你的这一段感情并不是上一段感情的复制品,谈一谈也许有转机。这次聚会聊不到一起没关系,也许下一次聚会也许能遇到聊得来的人。

2.改变归因方式

归因理论认为,当我们把失败归因为自身普遍的稳定性因素时,就容易产生无望感。比如认为自己天生情商低,不善于沟通,这是无法改变的特质,也没必要努力。而如果我们改变归因方式,试着将失败归结于自己动机不足,或许能对未来产生积极期待。

例如:这个话题大家都不感兴趣,那我就多聊聊跟大家话题相关的经验出来一起分享吧。

3.设定合理目标

研究发现,成功体验能让我们改变对过去失败的恐惧。设定合理的小目标可以让自己感受一点点成功的滋味。有利于松解习得性无助这个顽固思想。

4.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在咨询陪室里,咨询师会和你一起分析那些习得性无助形成的原因,用非评判,接纳的态度倾听你,陪你一起寻找那扇解开无助的大门。

结语:

我想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而不是要错误地认为一个人手握着枪支就是勇敢。

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经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

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

——(杀死一只知更鸟)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来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