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笔记01:亲子关系2019-12-14

在一篇报道中,魏坤琳先生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沉浸式的陪伴才是最有质量的。”该报道描述“只要一回到家,魏坤琳就会关掉手机和电脑,全身心陪伴女儿。”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中提到“0到十岁,是亲子关系的黄金期”,我非常认同这个看法,也认为好的亲子关系是科学育儿的关键。

亲子关系有很多种,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是好的?

这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就我所读所思,有这样几种亲子关系:

第一种:控制型

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有意无意去控制。

控制的程度不同,有的是轻微控制,有的是严格控制。

控制型的父母,希望孩子听话,主要是听自己的话。

严格控制型的父母,甚至有点像雕刻家,把孩子当成一块石头,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雕刻。

控制型的父母,有的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的控制,反而觉得自己是爱孩子。用一句俗语说就是“恨铁不成钢”,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控制型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紧张的。

孩子会反抗,反抗的程度因人而异,有的反抗激烈,有的反抗轻微。反抗的方式也有很多,有的是硬抵抗,有的是软抵抗。孩子小的时候,反抗相对隐蔽,很多父母甚至意识不到;当孩子十岁以后,进入所谓的青春期以后,反抗就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激烈了。有些家长以为是青春期的孩子都有叛逆,其实他们不知道,反抗的种子在十岁以前就已经种下了。

第二种:纵容型

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珍宝,生怕孩子受到委屈,纵容孩子,不让孩子受到一丁一点的委屈。

这种亲子关系中,父母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无法无天。当孩子在与他人发生冲突时,父母冲在孩子前面,保护自己的孩子,攻击那些与孩子发生冲突的人。

这种亲子关系培养出来的就是典型的“熊孩子”。

第三种:共同成长型

父母将孩子视为平等、独立的生命,将与孩子的关系视为一种共同成长的机遇和过程。

胡适先生在给儿子的信中写到: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孩子,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到: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在这种亲子关系中,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己灵魂的生命,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平等的,各自有各自要走的人生。只不过是因缘际会,在生命的长河中相遇,相伴一段时间。

在这种亲子关系中,客观上来看,父母是成年人,孩子是未成年人,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各有优势,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共同成长,彼此成就。

魏坤琳先生提出“脚手架”的理念,即父母要成为孩子的“脚手架”,让孩子的成长更加顺利。

其实,孩子在某些方面,也是父母的“成长导师”。父母如果有这种理念,可以在与孩子互动过程中,得到很多的提升。

有多少个家庭,可能就有多少种亲子关系,简单概括:有的亲子关系是相生的,有的亲子关系是相克的(相爱相杀的)。

我想追求的是“共同成长型”的亲子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育儿笔记01:亲子关系201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