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古代中国民族关系的两个问题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自上古时代就有“炎黄战蚩尤”的传说;商周时期有南蛮、北狄、西戎之分;秦灭六国,建立起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其间民族关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问题。

一、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战和”

      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战争;也有人说: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往来。这两种说法都是不恰当的。纵观中国历史,比较恰当的说法应该是“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长期联系,密切交往,相互依赖,共同发展。”正因如此,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今天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伟大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我国各族劳动人民都处在无权和被压迫的地位,各民族内部也存在阶级成分,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始终存在。所以在各族人民行动乃至思想上都不能摆脱统治阶级以及所处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各族劳动人民间无法真正实现绝对的友好交往(当然,在某个局部或一段时间不排除友好交往)。秦朝蒙恬出击匈奴,汉朝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宋代与西夏、契丹、女真战事不断,蒙古灭金、灭西夏、元灭宋,清朝平定大小和卓.......政治利益影响着各族劳动人民的交往。由此可见,统治阶级在民族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民族关系的主流不能说是“友好交往”,只有在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后,才可能实现民族平等。

      民族间和民族内部有压迫,民族间有彼此歧视,甚至战争频繁,时有分裂割据,但在历史上毕竟只占一部分时间,各族间(包括民族政权间),有和平往来,有通婚、通贡、互市。汉代和亲、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宋代边境贸易、清朝与西藏和土尔扈特部等。

因此,古代中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既不是战争也不是友好交往,而是“战和”。

二、民族同化不等于民族融合

各民族在错居杂处的情况下,出现两种发展方向。一是同化;二是融合。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或该族的一部分,完全丧失其民族特性,被吸收于另一个民族之中。比如,匈奴、鲜卑、羌、回鹘、契丹、蒙古、满等族中有不少同化于汉族。但是两个以上的民族或其一部分在长期交往中,互相吸收其特点,逐渐形成另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属于民族融合。比如乌兹别克和哈萨克族,他们是突厥族与蒙古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于15、16世纪融合而成;满族是女真族于东北其他民族在明代融合而成的民族;回族是进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与汉、蒙、畏兀儿等在元代融合而成的新的民族。

民族同化一般是民族压迫的产物,民族同化是双行线。少数民族被汉族同化和汉族被少数民族同化。前者好理解,先进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但是汉族被少数民族同化又是怎么回事呢?一种情况是少数民族将汉人掳掠到边疆,被迫同化;另一种是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推行同化政策。

民族融合的直接原因是原来的社会组织被破坏或者推行政治改革的选择。使他们在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相互吸引忽而交流。如北纬孝文帝改革。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议古代中国民族关系的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