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关于实践和理论的说法

 原帖:http://www.cnblogs.com/JeffreyZhao/archive/2009/10/26/book-review-Practices-of-an-Agile-Developer-The-Productive-Programmer-The-ThoughtWorks-Anthology.html

 

--不知道现在的大学教育还有没有这样的情况,不过在我现在看来,似乎在那时我积累了不少误区,而这些误区基本上都产生在“实际生产”方面。例如我被不断教导 “语言是没有用的,思想是关键”,但我几年下来我愈发认识到“语言影响思想”;例如我也被不断教导“程序员是没有前途的,要做PM”,导致我当时也总喜欢 谈“设计”谈“项目管理”,而现在我坚持认为自己是“光荣的程序员”。还有例如“做作测试没有意义”等等,诸如此类

 

--怎么觉得写程序,最开始还是要有一个入门的感觉的。

 

--因为老师做不到,但又不是老师 的错,所以学校还是别面向实践了。就像我写的:“……但是对于老师来说,他们的目标是科研,就像那位老师,除了这堂课,又何必了解Web开发的发展动态? 而大学里应该为学生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授以“渔”,授以“能力”,至于实践性的内容,自有实践来培养。”,这里的意思是,老师并没有什么问题,学校 也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面向实践培养”。

--我也同意在学校里不要放过多的经历在所谓的“实践”上。一是条件不成熟,二是得不偿失。

在一个公司,一个有5年工作经验的人和一个有3年工作经验的人往往很难分辨出有什么差别。但如果一个理论知识扎实的人,工作3年后往往超过很多工作5年的人的成绩。

许 多大型公司,如google、microsoft等,在招聘毕业生时把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和理论基础看的比实践经验重的多。即使四年全在实习,也不一定能进 入他们的法眼——原因很简单,有四年或四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遍地都是。但如果一个学生数学和计算机理论知识超牛,学习成绩优秀,特别是参加过ACM等算法 竞赛的,即使没有实践经验,也马上会让他们的面试官眼前一亮。

我的师兄师姐们,最被大公司青睐的那些,不是实践能力最强的,而是学习成绩最好、理论知识最扎实的。

实践是线性积累的,而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把这条直线掰弯成指数曲线。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学校,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扎实的理论才是王道。

 

--说得很有道理啊 阅读成功学本身对成功是无用的

 

--对学校应该怎么教育的说法深不以为然,,,,

这样的说法似乎将学习的责任推给了学校而不是学生自己。

在我看来,大学只应该是一个提供教室和教授的,呃,公园(我喜欢清华北大的校园)。

至于怎么学,学什么,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我不认为一所大学开设怎样的课程能影响到这些大学的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的名次。或者应该说一所大学拥有什么样的教授和什么样的学生才决定了这一点。

很多人都在说中国的大学应该怎样教、教什么。似乎大学就是一个养殖场,养鸡就能产鸡蛋,养牛就能产牛奶。这是很扯淡的。。。。

当然,我们也有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就是学校除了提供教育资源之外,还拥有着发放那张小纸片的权利。或许就是这一点儿权利,让我们对学校指手画脚,苦口婆心吧。。。。

或许其实我们在讨论的问题,是学校应该怎么发放这张小纸片。啊,这真是个无聊的问题。

 

--
我觉得很多时候,是我们的评价标准出了问题。很多优秀的讲师、教授、科学家,在成名前,在发表那一篇震惊世人的论文前,不也是在某些二三流的学校里授课么?难道说在专利局打工的爱因斯坦和在苏黎世大学当教授的爱因斯坦发生了什么质的飞跃么?

肯定没有,所以是什么人在学,远比是什么人在教要来得重要。说不定你的导师哪天拿了个诺贝尔奖呢。你当初是否认真的上了他的课?有没有仔细的与他推敲和讨论问题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的意思很明确,学习的态度远比学习的对象要重要。
换句话说,孔子就不怕被人误导么?
学习如果只是被动的接受,认为老师说的都是真理。这样的学习态度就是派上帝来讲课都有误导的可能。


我并不是反对上面的意见,我不认为学校应该增加什么实践课程。而是应该教会学生怎么去学,然后提供资源让他们能够去实验从而自己得到结论而不是从书上抄。

 

--(最后是我的小小意见。。)

--不经过刻苦的实践,就能接受深刻的理论的人还真是天才!
我看实践和理论的关系,就是蛋生鸡,鸡生蛋的问题,其实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管他呢,反正你步入正轨了,就是两者并行发展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些人关于实践和理论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