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孩子,你去哪儿我去哪儿

图片来自网络

前两天,回娘家时,侄女跟我说:等我妈过年回家,我一定拽住她,死也不让她走。

说这话时,侄女一脸寂寥和倔强。

说实话,也没想到,嫂子撇下一双儿女,执意去福州上班,倒是慰了兄长的孤寂,却难为了父亲,更可怜了孩子。

父亲一个人教书,还种了十几亩地,又突然丢给他两个八九岁的孩子,想尽心尽力照顾孩子,根本不可能,甚至连吃饱穿暖,都成了奢望。也难怪,侄女发誓春节一定要拦住她母亲。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的多深。

孩子是枝叶,父母是根,每一次分离,于孩子而言,都是一次连根拔起的生离死别。

邻里的一对夫妻常年在外,十年如一日,唯一的儿子都十二岁了。每次回家过年,孩子就一步不离地跟着他们,吃饭跟着,睡觉跟着,外出也跟着,形影不离。

最痛苦的时候,是夫妻二人离家那天,孩子坚决不让父母走,谁拦骂谁,谁拦打谁。他死死地拽住车门,不让父母上车。

奶奶抱着他,边劝说,边使劲地掰他的手。孩子像一只困顿无助的幼兽,做着垂死挣扎,他衣服袖子都被撕扯烂了。

终于,父母的车子挣脱开孩子的手,像一个做了亏心事的罪人一般,一缕烟似的没了踪影。

再等三年,我们一定不走了。父母的话,像一个刀子一样,狠狠地插在孩子的心上:多少个三年了?他不记得了,关于父母的承诺,他一个字都不信。

父母又许诺等赚够城里的房子钱,就带他去城里上学。

可这个少年,歇斯底里地咆哮着:我不要城里的房子!我不要去城里上学!我只要你们不走!!!

这个十二岁的孩子,没有哭,独自蹲在院墙外的墙根下,双手紧握,眼里的恨意让他浑身发抖。他拼尽全力也没能留住父母。

2

最深的爱,是陪伴;最真的情,是守护。过期的“上好生活”,怎抵得上父母年深月久的爱滋润?

可惜很多父母不懂,待到恍然大悟,却为时已晚。

前些天,去城里的路上,女儿晴晴犯错,我训了她,还罚她下车走了一段路。我觉得自己过分了,给她道歉:对不起,我今天做得不对,不该丢下你,妈妈跟你道歉。

正在笑着的女儿,抹着眼泪说:我怎么哭了?她赶紧拿纸巾擦。我接着说:你从小跟着你奶,身上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妈妈爱你,才希望你越来越好。

女儿突然嚎啕大哭:你为什么不带我?我想小时候跟着你!

我吓了一跳,没想到,她反应如此激烈:早年,咱家条件不允许,而且我也没想到这一层,以后咱们会一直在一起。

女儿依然止不住地哭:我想从小就跟着你,我想重新过一遍,我想你一直看着我。

可是,晚了。我鼻子一阵发酸,这话更像是说给我自己听。

是的,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了,也就再追不回来了。

三年,五年,十年,于大人而已,不过是弹指回首间,然而,于孩子而言,却是刹那芳华。

错过了花期,花就凋谢了;错过了农时,种子就发不了芽;错过了成长,孩子就走远了。

3

董卿在《朗诵者》里说过这样一段话:

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

当然陪伴也是一个很平常的词。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

还有一种陪伴,是生命里血脉注定一生的陪伴,

那是我们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陪伴。

陪伴也是一种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是去了生存的意义。

每年过完春节,有多少孩子死死地拉着父母的衣袖,拽住行李,扳住车门,嚎啕大哭,歇斯底里,追着车子奔走好几里地,只为父母那一句:不走了,或者跟我走!

有多少父母明明能带着孩子远走高飞,却不以为然?

有多少父母明明能跟孩子长相厮守,却孑然远行?

又多少父母纵情山河,却遗忘了孩子?

更有多少父母纵然想守着孩子,却不得不背井离乡?

不管我们身处何方,都不要轻易放开孩子的手。让我们相依为命,哪怕前路艰险,牵着彼此的手,再艰难的日子,也甘之如饴。

儿子小孬对我耳语:妈妈,我是你孩子,你去哪儿我去哪儿。

我问:谁教你的?

儿子:姐姐!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是你孩子,你去哪儿我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