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在对话中建立伙伴关系

今天是N6第六次课程,就在课前教练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什么是伙伴关系?有人说是平等,尊重,信任,能够接纳。伙伴关系应该是友好的,能够不拘礼节的接受彼此的关系。

那么我们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需要建立的就是这样的关系。但是如何去建立这样的关系?课前我是被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所吸引了,爱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力量。

一、课程目标:

1.了解不同反馈能量层对孩子的支持

2.了解如何运用“你信息”和“我信息”进行同在式反馈

3.体验同在式反馈的价值

二、理论:反馈能量级

同在式反馈中“你信息”、“我信息”的核心点:

1.没有对错和好坏的评判:看见对方是ok的,是本自具足的,完整的;

2.没有观点和建议的执着:我看到的都是我的假设,我的视角,如果对方认为不是这样的,可以问:“那是怎样呢?”

3.反馈的2大类型-5个能力

1)你信息:反馈对方的行为与影响而非评判

2)你信息:反馈对方的情绪与需求而非否定

3)你信息:反馈对方的天赋与潜能而非成就

4)我信息:表达我的感受与需求而非指责

5)我信息:表达我的感恩与同在而非期待

聆听属于输入,发问属于属于输出,反馈是对话联结器,封闭式反馈式的问题让对话形成闭环。

三、工具:与孩子对话四步转化情绪

同在式反馈:与孩子对话

4人小组,每轮30分钟,共1轮。

1.确认角色:

1)接下来邀请一位伙伴作为案例提供者

请你分享一段和孩子或学生关系中挑战的案例,用2-3分钟左右的时间描述一下,发生了什么?

2)其余的伙伴扮演教练一起来聆听和反馈,想象如果你是案例提供者(老师),你会如何给予“孩子”反馈?

2.教练们任意选择运用以下的句式来反馈:

1)你信息:反馈对方的行为与影响而非评判:

我看到你(孩子)……这样会带来的影响是...…这是你想要的吗?

2)你信息:反馈对方的情绪与需求而非否定:

我感受到你(孩子)感到……因为你需要……是吗?

3)你信息:反馈对方的天赋与潜能而非成就:

我特别欣赏你(孩子)的……拥有……的独特性……

4)我信息:表达我的感受与需求而非指责:

为此我(老师)感到……因为我需要/希望……

5)表达我的感恩与同在而非期待:

你对我(老师)如此重要,谢谢你为我……我愿意……无论发生什么,我始终和你在一起,共同来面对……

        我们组状况突发,或者是已经暗潮涌动已久的事情吧,林艳玲老师因为工作的事情太多,所以放弃了此次得学习,杨林林老师来我们组支持,课后小组复盘的时候,教练老师和杨老师,还特意为此事为我进行了疏导,缓解我的焦虑情绪。其实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并不意味着放下,就是错误。因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并且最终坚持下来的你一定也是最精彩的,这样的可能对你有强大的吸引力,那是因为你觉得你需要他,对你有帮助所以他能够更加的发挥课程的作用,所以不用因为别人的提前退场而感到遗憾,像付巍巍老师说,至少我们坚持了。

      原以为课程是两轮谈话,最后确认是一轮谈话30分钟,所以我请张老师作为分享者,本人我是备用的分享者。我以前曾经最焦虑的,有关孩子的关系的问题。但是觉得现在因为有爱的包容,接受他的一切,所以所有的问题感觉都不是问题了。在课前我还和孩子说,以前我会说我们之间的种种问题。但是现在觉得我们之间的种种问题,都不算是问题。其实我不是在改变他,改变的是我自己,就像是我们明知道不能改变环境,只能改变的就是自己的心境。

      张老师的分享案例是,在一次学校领导带领一个班级的孩子打扫卫生的过程当中,下一节课上课铃响了,可是孩子们的卫生还没有打扫完毕,张老师发现这些孩子大部分是平时愿意劳动也不愿意学习的那种,张老师发现其中一个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孩子也在劳动,所以就让他私下回班级上课,结果这件事情被其他的同学发现了,不依不饶,到底让这个孩子出来,跟着打扫卫生完毕。

扮演教练的伙伴们提出的问题:我们的反馈反馈是:

1.你看到其他的孩子是那种不愿意上课,愿意劳动的孩子,其中的一个孩子平时学习成绩教好,你认为他不应该耽误学习,所以让他单独回到班级上课。那是不是其他的孩子就不用上课,只要这一个孩子回班上课就可以了。这种结果是不是你想要的呢?(反馈对方的行为和影响,封闭式问题确认。)

2.在事情发生之后,我们所说的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并没有让这个愿意学习的孩子回到班级上课,并且和老师产生了一些语言摩擦,甚至和领导扬言,因为这件事,不想再继续劳动。当时张老师对于这件事情进行的解释,认为并不是故意区分对待孩子们,只是自己想愿意劳动,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在外面是否过得更快乐?而愿意学习的孩子是否在教室里边学习更适当呢?但是从孩子的表现来看,他们并不接受这样的结果。(反馈对方的行为和自己的感受,封闭式问题让对方确认,但是对方可能不会愿意确认这个结果。)

3.当时张老师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因为看见这个学习好的孩子单独去校外倒垃圾,才私下找到他,让他回班级上课。刻意避免了把他从大群拎出来,从而受到攻击的这种可能。可是我们低估了孩子们的反应,可能考虑的只是自己的需求,没有看到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反馈对方的情绪,但是没有反馈出对方的需求)

4.我对这件事情以及张老师的做法的反馈是,张老师是一个比较负责认真有责任感的老教师,用了以往的惯例来感受孩子们的情绪,但是我们的孩子是变化的,如果我们还用以往的教育方法来对待,可能就不再适应当下的教育。

5.我特别欣赏张老师对好孩子的成绩的期待,希望好的孩子学业有成。对待孩子们出现的问题,也是耐心解决,虽然事情不是按自己的想法出现的后果。但是通过谈话,也是及时反思自己的做法,认为自己还是以自己的权威去发号施令,这种做法还是需要改正的。

6.通过这个案例,我感受到张老师可能是以自己的意志和以往经验为转移,认为成绩不好的孩子可能就是爱劳动,不爱学习。所以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但是低估了可能出现的后果。

7.如果再有一次这样的经历,把这个成绩好的孩子拎出来,让他面对众矢之的,是不是我们所愿意的呢?

张老师也问了我们问题,如果是我们,我们会如何处理这件事?

我们的答案是听从领导安排,所以这样的事情就没有了,但是事情的原因是我们都是入职不久的新教师,所以可以说是位微言轻的缘故。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学会放下评判和期待,换位思考,处在对方的角度去看见他的情绪,看见他情绪背后的需求,反馈出他的行为和影响,反馈出他的情绪和需求,反馈出他的天赋和潜能,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表达出自己的感恩和同在,不指责,不期待,给予爱。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看到对方的行为情绪,在用封闭式的问题,跟对方确认,表达了一个事实,让对方有被看见,被关注的感觉,通过我们的谈话,在一个场域中此次能够被赋能,更好的去解决面对的问题,即使这一次问题解决的不够好,那么下一次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呢!其实我们在谈话的过程中建立起伙伴的关系,合作交流,不是指责和批评,不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能够理解对方的需求,也要能够合理表达自己的愿景,共同去面对合解决问题。生活中有意识的去运用,让它变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我们就是发光的天使,不断觉察发现自己,不断修正自己,让自己变得更轻松,更快乐。

©其实,通过不断地学习,真的像有些老师所说的,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与孩子在对话中建立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