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73


“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七十三(0111)

今天开始谈谈如何有序组织主题教学的实施。

在对教材里的篇目确定好精读和略读,以及对课外经典诵读及整本书补充后,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组织主题教学的实施问题。

(一)课堂实施起点:教材解读四步走

备课是教学实施的起点,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材解读又是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影响其进行有效教学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平常,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参说什么就是什么,教参规定的理解就是我们的理解。试问,我们是否拥有过属于自己的阅读结论?人云亦云是否成为我们的阅读习惯?固然,教师备课的时候,需要反复读教材,看些相关评论解析教材。但“尽信书,不如无书”。根据窦校长的实践体会,循着传统、个人、文本的脉络,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解读文本。

1.文本说了什么

一定要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

长期以来,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关注。在新课程改革中,主题教学体现的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主题重构教材教”这是一个教学理念转变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实践操作优化的问题。教学是一种智慧,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需要通过主题建构教材,智慧地驾驭教材,即既不能脱离教材,又不能照本宣科。因此,从事主题教学的教师能否有针对性地、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关系极大。

作家好比一名优秀的话剧演员,能表达出编剧复杂的心理;教师好比一个好的听众,能听出话中之音。关于这一点,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一定要读出文字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教师在读到一篇文章时,首先要把文本读得文通字顺,读通、读顺、读懂,明白文本讲了什么。我们把教材拿在手里,首先要不断地大声朗读,努力实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掌握句读、篇章结构、主要内容等。

现实中,新教师常缺乏独立思考。在刚教语文之初,窦校长认为教材的含义就在教参的规定中。窦校长的教学忠实地执行着教参的规定。然而,年复一年地从教参中获取,然后再想方设法将收集到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即便对教参中观点不合理或并不适合当下学生的部分也盲目遵从,时间一长,窦校长发现,独立思考竟然成了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思维和情感几近机械地模仿与照搬教参,几乎以教参代替了自己的大脑。“依附于某种意识形态或某一批评潮流,语文教师从来不敢用自己的心灵‘直击’课文文本,靠着教师教学用书和所谓的‘集体备课’将个人变为‘我们本位’的代表……在‘我们本位’的教师面前,学生除了诺诺连声、唯命是从和接受教海外,哪里还敢有自己当下的阅读感受?”试想,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没有独立思想的安静的技术性操作的角落里,必然失去生命的光泽与活力。

当今语文教师大多兼任班主任,工作辛苦,精力不足,再加上自身功力不够,一般情况下,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或者直接下载采用,好一点儿的裁剪一下而已,可谓舍本逐末。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