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论是由知名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共同提出的,它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所起到的能动作用。
经过大量的实验与数据观察,德西等人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经验选择的潜能,它是人在充分认识到自身需求与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对自身行为所做出的自由选择。
通过自我决定理论,德西等人将人类的行为分为两大类:自我决定行为和非自我决定行为。
自我决定行为符合人类个体的天性,当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不是为了完成某个外部目的时,更有可能激发内心的力量,并认为能借由做这件事达成满足感或更快乐。
例如,同一个年级的两位学生阅读同一本书,自己选择阅读这本书的人会读得津津有味,而被当作作业来完成的人更容易敷衍了事。
事实上,自我决定论已经得到教育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在教育情境中,内在动机和自主类型的外在动机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感,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如何通过自我决定论来提高学生关于学习的内在动机和自主型外在动机呢?这需要从人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出发,分别是自主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得到满足,那么人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和愉快地工作和学习。其中自主性非常关键,自主性越强就越能激发出动力。
此外,自我决定理论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学习、学业表现和幸福感方面的自主与自律。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关于内部动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提高,分别是胜任感、归属感及自主感,我们不妨管它叫“动力三感”。
胜任感✔让孩子收获自信
胜任感就是让孩子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能够有机会去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才能,感觉自己能胜任。
比如,孩子会打篮球,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小区或学校举办的篮球比赛,让孩子去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孩子收获自信的同时,也更加能够将打篮球这项运动坚持下去。
作为家长,我们怎样培养孩子的胜任感呢?我认为有三点非常重要:
1.创造机会去“用”你的孩子。
但凡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就应该放手让他去做。家长不要剥夺孩子通过自己劳动获取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权利。
其实,很多家长就是不愿意“用”孩子,或者说很担心自己的孩子受苦受累,很多事情宁可自己做也不让孩子去做。
这样做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动手实践的机会,也剥夺了孩子获得胜任感的机会。另外,如果总是让父母去付出,去为孩子创造,孩子可能就一味地接受这种过程,等到孩子长大之后,他也不太愿意去为别人着想。
2.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完成有一定挑战,但是难度系数不大的任务。
当任务难度特别低的时候,非常容易完成,比如让高中生去做小学生的题,他会觉得简直是小菜一碟,他们做这个题的时候是不会产生胜任感的。
但是如果任务难度系数过大,比如让小学生去做高中生的题,孩子完全不会,也是很难产生胜任感的。
因此,我们要鼓励孩子去完成一定的挑战,保证这个任务难度系数正好在他可以够得着的范围。关于这一点, 也可以用LEAD工具去鼓励孩子战胜挫折,提高他的逆商。
3.要恰当地奖励孩子。
什么叫恰当呢?我们先看下面几个选项:
A.孩子你太聪明了!
B.孩子你太棒了,你是世界上最棒的!
C.孩子,妈妈发现你克服了粗心的小毛病,有进步!
D.孩子,妈妈发现你画的画很仔细,没有忘记远处的山坡和湖!
A选项中夸奖孩子太聪明了,是不合适的。如果我们经常夸奖孩子聪明,孩子可能会非常开心,但是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在经常受到类似的夸奖之后,孩子可能不太愿意去完成一些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孩子会担心挑战失败,让大家觉得他并没有那么聪明。
B选项是生活中很多家长可能选择的夸奖方式,但科学研究表明,这种没有任何着力点的夸奖,对孩子是没有帮助的。
C选项中妈妈夸奖孩子克服了粗心的小毛病,有进步,这种夸奖的话非常具体,而且鼓励孩子克服了粗心的小毛病。
D选项中的夸奖仔细、到位,这种具体的称赞会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在真心夸自己,而不是在敷衍。
归属感✔让孩子感到安全
归属感也叫关联感,是指个体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所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归属感既包括个人(父母或其他家人)的归属感,又包括对某一群体的归属感。
建立归属感可以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关心他人并察觉到被他人所关心,这种相互的关心会让孩子对他人或团体产生安全感,与别人建立起安全和愉悦的人际关系。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认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才有可能自我实现。
我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手册中也明确提出将归属感作为幼儿适应社会的重要目标。另外,一项针对364名中小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发现:有强烈的学校归属感的孩子,其学业成绩也会更好。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这样的机会。比如,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主动帮老师和同学做事;或者家长可以组织一场趣味竞赛活动,邀请孩子的同学一起参加;等等。
当然,除了培养孩子对学校和班级同学之间的归属感,我们更要重视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
自主感✔主动想做的事才能做得最好
自主感指的是让孩子在活动中感觉是自己主动做出来的选择,而不是被强迫。
比如,老师让学生从若干不同的作业类型中自主选择做哪一类作业。
关于自主感,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却很难,因为家长很容易无意识地要求孩子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或直接为孩子做出决定。
比如,有的父母给孩子选择大学专业,但是孩子进人大学后发现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于是反抗,从而出现逃课、挂科、沉迷网络,甚至辍学等问题。
父母过度参与孩子的决定,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人生没有自主性,学习是妈妈要我做的,做作业是老师的命令,什么事情都是规定好的,没有一点自主感,孩子自然会对学习和写作业产生反感,产生排斥心理。
如何做才能让孩子对学习和生活产生自主感,从而不再排斥呢?
1.给孩子设置一点障碍
自主感不是完全放任,而是父母教孩子如何负责地去做决定,从小建立起他对人生负责的态度。当父母为孩子的请求设置了障碍,孩子还是反复地请求要做某件事情时,说明他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不会轻易放弃,这就是自主感。家长故意设置的障碍其实是试金石,硬塞给孩子的,他丢掉也很快,只有好不容易争取来的,他才会倍加珍惜。
2.要充分信任孩子
孩子是会反思的,他的反思能力其实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作为父母,我们不要过度关注和监督孩子,让他产生自己被监视与不信任的感觉。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找到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比如,找一下学校、小区或社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他和他的小伙伴通过合作调研、查阅资料、做实验等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孩子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在增强孩子自主感的同时,更能促进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