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封信:谈十字街头——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潜,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著名美学家,文学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后留学英、法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大、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是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和享誉世界的美学大师,主要著作由有《谈美》《谈美书简》《谈修养》《西方美学史》等。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光潜先生留学期间向夏丏尊先生主编的《一般》杂志投的稿件汇编,信的对象是中学程度的轻年。他以“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识”,赢得了青年读者的感服,给予了很多人以启迪和力量。

这个系列,将跟大家分享十二封信中的主要观点,以及阅读过程中的点滴体会。

          第五封信:谈十字街头

什么是“走上十字街头”呢?

朱光潜先生认为它有两种解释。

从前学士大夫以清高名贵相尚,追求与世绝缘,冥心孤往。近代哲学艺术等学术思想逐渐趋向写实,提倡与现实生活接触,世传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搬到地上。这是一种解释。

“学术思想是天下公物,须得流布人间,以求雅俗共赏,威廉·莫里斯和托尔斯泰所主张的艺术民众化,叔琴先生在《一般》诞生号中所主张的特殊的一般化,爱迪生所谓把哲学从课室图书馆搬到茶寮客座。”这是“走向十字街头”的另一种解释。

一、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时时回首瞻顾象牙塔

我们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历来艺术中也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说。雅俗共赏当然是理想的境界,可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学术思想出了象牙塔,走上十字街头,不免流为俗化。

作者列举了老庄、易经和佛学沦为流俗化的结果,老庄成了“白云观以静坐骗铜子的道士”;易经成了“街头摆摊卖卜的江湖客”;而佛学成了“为祈财求子的三姑六婆和秃头肥脑的蠢和尚。”让人忍俊不禁又不得不说确实如此。不知最初的创始人知道后会不会拍案而起喝道:“成何体统”。

那怎么办?待在象牙塔可能会曲高和寡,成为死水一潭,但走上街头又难免沾染“名利声势虚伪刻薄肤浅欺侮”的字样。你看那“十字街头的叫嚣,十字街头的尘粪,十字街头的挤眉弄眼,都处处引诱你汩没自我。臣门如市,臣心就决不能如水。”

所以,做学术学问的青年,须得时时戒备,不与世隔绝,也绝对不可随波逐流,沦为不伦不类。

二、打破习俗绝非易事,需要个性坚强的杰出人物。

“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说,二为时尚。”

那么,传说和习俗怎么区别呢?作者举例说明“儒家的礼教,五芝斋的馄饨是传说;新文化运动,四马路的新装是时尚。”

那么现在说来,是不是可以猜一猜,经典作品是传说,网络小说是时尚;纸质版图书是传说,自媒体是时尚;感情专一是传说,风流成性是时尚呢?

不,错了!这种类比把传说置于时尚之上,是传统思维。作者认为“传说尊旧,时尚趋新,新旧虽不同,而盲从附和,不假思索,则根本无二致。”

想一想,果然如此,有时真理并不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想想“孔乙己”和“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想想萧红《呼兰河传》中被婆婆害死团圆媳妇。你还敢随随便便说出“伤风败俗,大逆不道”之类的话吗?

那习俗造孽颇多,是否该得而诛之?朱光潜先生认为“人类需有法律道德维持,固足证其顽劣,既顽劣,道德法律也就不能勾销。”说明风化习俗在维持社会安宁方面的价值和作用。

可是,人类社会是在创新中不断变革发展的,又使得人们不能够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然而打破一种习俗却不是易事,非得有“雷霆万钧的力量不可”。

从历史的角度看,有一些人以一己之力向世界宣战,苏格拉底、布鲁诺、雪莱,还有孙中山,以特立独行的胆识,高瞻远瞩的魄力,探索一条不为人知的道路。他们也许在当时不为世界所容,但历史会证明他们的不朽。用作者的话说,他们是“十字街头矮人群中的大汉”,是“物竞天择的新物种”。

“强者皇然叫嚣,弱者随声附和。旧者盲从传说,新者盲从时尚。相习成风,每况愈下……”面对“顽劣肤浅虚伪酷毒”,只有两种方法:冲.突或妥洽。冲.突就烦恼,妥洽就是堕落。也让我想到鲁迅说的那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让我们时时记着十字街头肤浅虚伪的传说和时尚都是真理路上的障碍。让我们本着少年的勇气,把一切市场偶像打得粉碎。”作者发出这样的号召,呼吁青年把以追求真理和自.由思想为己任。同时。摈弃十字街头式的“鲁莽叫嚣”和“肤浅卑劣”。

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
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
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

联系作者写作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殷殷期望,拳拳之心,日月可鉴。时至今日,依然振聋发聩,如火如炬,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

你在象牙塔中,还是在十字街头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五封信:谈十字街头——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