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200【有所不为】

【原文】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白话】孔子说:“找不到行为适中的人来交往,就一定要找到志向高远或洁身自好的人。志向高远的人奋发上进,洁身自好的人有所不为。”

本章提到交朋友的问题,交朋友可以考虑三种人。

第一钟人是“狂者进取”,也就是奋发上进的意思。那么,这样的人有谁呢?

在《孟子》里面特别提到曾参的父亲曾皙,也就是曾点。有一次,直接让孔子公开赞赏他的志向。

曾点的志向与别的同学要当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官不同,他所向往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也就是配合天时地利人和,随遇而安,让自己自得其乐。那才是人活在世界上的正确的态度,这样的生活态度,能够使一个人获得完整的生命。

佛教说“人身难得”。要知道,人要想拥有这个身体是很难得的,所以当然要把日子过得快乐些;而这个快乐一定是要配合个人的修行,因为只有修德行善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别的同学都是能做大事、能做大官的人,像子路、冉有、公西华这些人,都在《论语》里出现过很多次,但是曾点出现一次就够了。

孟子说,曾点是狂者。那么,他有什么特色呢?他一开口就提古代人这般,尧舜那般,看不起现代的人。

孟子说他“言不顾行,行不顾言”,说话无法照顾到他的行为。也就是说,他说的话自己无法做到;行为照顾不到他说的话,说明他做的事情与言论不匹配。

而别人看到他,就觉得这个人像是一个狂者,眼高于顶,只看古人不看当代人。但是也不能说狂者不对,人本来就应该取法乎上,只不过他脚踏实地的功夫不见得够。

狂者的志向越高越好,但是也要脚踏实地朝志向前进,不能只说大话,不付出行动。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把握当下,哪里有将来呢?现在也是过去的将来啊。

第二种人是“狷者洁身自好,有所不为。”我们交朋友也好,办教育也好,一定要从“有所不为”做起。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之所以需要受教育的意义就是能够知道某些事不是不能做,不是不想做,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做。

也就是说,人受教育越多越不屑于做某些事,因为那些作为没有格调。比如:要我走后门、叫我贪污、叫我去拉关系,我不屑于做,这就叫做“狷者有所不为”。

孟子说得很清楚,有所不为者才能有所为。人生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没有选择,任何事都做;那就如同到处买彩票,指望有一天能够中奖一样。人生哪能仅靠运气而活呢?

第三种人也就是中行者。中行者是最好的,也就越难得。那么,中行者到底要去哪里找呢?太难了。但是我们可以有另外一种理解。

“中行”两字和“中庸”类似。“中”代表内心的真诚向善的力量;“庸”也就是选择,选择如何把向善的力量表现出来,也就是《中庸》第二十章所说的,“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让自己真诚就是人类的正路。换句话说,人活在世界上,没有老师,或者没有其他方面的规范,问题并不大;只要能够真诚,以平常心去做事,所做的事依然能够做到中规中矩,那就已经很好了。

在宇宙万物里面,可能只有人类才会表现出不真诚,因为人类在社会上生存必须要懂得如何去计较各种利害关系。

在《中庸》当中还说:“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所以,人生的正路就四个字:“择善固执。”

如果人生的正路是择善固执,人性当然是向善的。所以,人生的路就是要去选择善行的做法,最后还要止于至善。

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才要向善而行之。如果人性本善,那我们何必要向善呢?如果人性本善,那就随性而为便罢了,还需要修行干嘛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之200【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