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花卉
无逾莲花者
盖诸花皆薰风暖日
独莲花得意于水月清渟逸香
虽荷叶无花时亦自香也
《彦周诗话》 --许
《诗经·陈风》中说道「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蕳。」「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这三段句子都指出堤岸边的水泽中,生长了一些植物,从文句中看起来有四种植物,其实只有两种,句中的「荷」、「蕳」、「菡萏」指的也都是「莲花」这种植物。
谈到莲我们自然会联想起文学及绘画上的莲花。因为「取物比德」的文学传统下,莲花「中空外直,不蔓不枝」、「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形态特性,也使其成为文人墨客首爱的花卉。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朝节,也叫花神节,俗称百花生日。花的本字是“華”,“华”的本义是花。中国古代对花有很深的感情,“中华”、“华夏”等词汇均与“华(花)”有关,可以说,中华民族是花的民族。
相传春秋时期的《陶朱公书》记载了花神的生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但此时,还未提及过节的习俗。周处是生活于东吴、西晋时期的名将,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他的《风土记》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是宜兴最早的地方风物志书。此书我国第一部提到花朝节的书,书中记载了他家乡的风俗:“浙江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这里的“浙江”是指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浙江,其范围大致等同于北宋时期的两浙路,包含了今天苏南、上海的“浙江”。“花序正中”,是指农历二月十五。全文意思是周处的家乡浙江一带在农历二月十五过赏花的节日。
《风土记》提到的“花朝月夕”,前者指花朝节,后者指中秋节。古人眼里,其重要程度可与中秋相媲, 为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因其经常与中秋节并举,进而还形成“花朝月夜”“春华(花)秋实” 等成语, 用来形容良辰美景。
曹雪芹以二月十二日花朝节是林黛玉的生日,隐喻有黛玉为百花之神的意思。按理《红楼梦》中林黛玉原籍苏州,苏州园林“定园”中的节令廊牌匾记载,苏州花朝节为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五;书中却变成了北京的二月十二。因为作者曹雪芹虽然出生在清初的江南省江宁府,但他是内务府正白旗旗鼓佐领下人,故而林黛玉也按北京风俗。至于袭人生日也是这一天,是因为她姓花,名又取自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黛玉、袭人也是与宝玉关系最为密切的女性,便被作者刻意安排在同一天了。
花朝节的信仰基础是花神,花神是明清时期的花朝节最为重要的节日内涵,建花神庙、祭祀花神为其节日的主要活动。可花神的传说,历来却不止一种。在中国传说中最早的花神是女夷,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木。”《礼记•月令》记载了更多的花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季春之月……桐始华;季秋之月……鞠有黄华。”上述关于二月桃花、三月梧桐花、九月菊花的花季规律与农历气候规律基本吻合。花的民族并不满足于此,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十二月花神。“十二花神”是指一年的十二个月,每月有一种当月开花的花卉,谓之月令花卉,而每月有一位或多位才子、佳人被封为掌管此月令花卉的花神。
古时江南风俗,阴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生日,荷花因而又有“六月花神”的雅号。每到荷花生日,江南各地纷纷举办各种荷花展会,人人争相前去赏荷。
也难怪后金主完颜亮看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后,羡煞钱塘繁华,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窈窕精神缓,悠然体态闲。笑拥丹唇脸,皓齿出其间”。这句优美的诗句正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越女》一诗中对西施的赞美之辞。
沉鱼的传说,就是关于西施的。相传她在河边浣纱时,清粼粼的河水,像躺着的一面巨大镜子,映照着俊俏无比的身影,水中的鱼儿被吸引了,看得发呆,忘了游泳,渐渐沉入水底。
“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出自于唐代宋之问歌咏西施的《浣纱篇》,大概也因此,西施是荷花的女花神。
荷花的男花神,便非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莫属不可了。嘉祐八年(1063年)的五月,周敦颐应邀与一群文朋诗友游玩聚会。兴之所致,大家便相约写诗作文。周敦颐一气呵成挥笔而就一篇119字的散文,就是名传后世的《爱莲说》。
史有言曰:“荷之意莲也。莲之香气,始于它的昂首挺展,日艳且鲜;洁身自处,傲然独立;不着诸色,不见五蕴;其叶如碧,清自中生;其丝如缕,绵延不断;其花庄重,香馥久远”。
插花的人,基于爱花的心态,把花木移到花器上,经过重新布置之后,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貌,花木的第二个生命就自然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