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长的一万天》不是小说(上)

图片发自App

作者田口美贵夫,在三十余年、一万天的飞行生涯中,从没有出过航空事故,他把乘客最常问到、最想知道的一些关于飞行员的故事,都写在了这本书中,希望通过这本书,可以让乘客们了解现代客机的运行方式、乘务员的想法以及工作内容等。

飞机之所以在短短的一百年时间里成为最安全的交通工具,除了精密的工程技术之外,还与航空业整个系统的一套训练和打磨密不可分,这些方法可能对你也有启发。

2016年,在上海虹桥机场曾出现过“跑道入侵”的航空事故。当时东方航空的两架飞机,就差3秒,就会在跑道上相撞。在短短几秒钟时间里,飞行员的操作直接决定了当时两架飞机以及飞机上439个人的命运。此时速度接近起飞速度,刹车根本停不下来,机长当机立断加大推力继续起飞,就在两机相交瞬间,机翼距离只有13米。机长瞬间的正确判断,并非偶然,来自航空系统的训练和打磨。

一个极致安全的大系统是怎么运转起来的呢?总结起来有四句话:第一句,建立及时的错误反馈系统;第二句,有成熟方案就不要使用新方案;第三句,紧急情况下,治标比治本重要;第四句,处事不慌是可以刻意练习的。

先说建立及时的错误反馈系统。我们都知道飞机是目前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但并非一开始就如此安全,得益于一个装置——黑匣子。它记录飞机事故前30分钟的录音,从而分析当时的情况。一些琐碎的规定,如吃饭、说话、上厕所都是通过它总结出来的。

几个小例子,比如航空餐,要求机长和副驾驶都要不同人准备不同食物,用餐要间隔30分钟以上,保证不会因食物中毒影响安全。同时其他机组人员也和机长不同。还有如果其中有人要去卫生间,另一个飞行员必须佩戴好氧气面罩,以免这短短几分钟时间发生危险。

想要避免犯错,你还是要去前人的经验中找答案:有成熟方案就不要使用新方案。飞行员之间的对话,有两句特别高频,第一句是“手册怎么说的”,第二句是“这个操作有依据吗”。在学校有些年轻飞行员很不服气,一切都按规矩来,岂不是太死板了?凭什么我有新的操作方法不能尝试呢?结果都会在模拟机上坠机。不按照规定方案驾驶,即使最终结果不错,其实也是重大的冒险。

举个例子,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满怀几个小时的期待,眼看到达目的地,结果广播说由于天气等原因,要求临时停其他地方。但眼看其他一些飞机还是安全降落了,仿佛天气没有太大影响。这可能由于机场、航空公司或机长的降落等级不同。曾有一位安全航飞多年,非常优秀的机长,在一次冬天,能见度低于降落标准,他凭借多年经验,安全降落,也为公司节约了很大成本,结果因为违反安全规定,被罚停飞5年。航空业的很多规定都是曾经用鲜血为代价换来的,不按规定操作,成功是小概率,而要付出的代价却是不能承受的。

希望今天介绍给你的方法,能够给你提供一些帮助。后面两句话,我们下次再讲。

你可能感兴趣的:(《机长的一万天》不是小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