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节
昨天是端午节,相信大家也比较熟悉端午节的来历。一说起端午节,我们就会想到包粽子、划龙舟等传统习俗,我们也知道这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不论是包粽子吃粽子还是赛龙舟,都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可你有没有想过,屈原为什么这么被人纪念?他的伟大之处究竟在哪里?我们常说的爱国主义对屈原来说又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用屈原《离骚》中的这句诗“孤身追落日,深夜叫天开”来作为本次短讲的一个主题,意思是说,孤身一人追赶将要落下的太阳,在漆黑的深夜里呼唤着朝阳的到来。对于屈原而言,他终其一生的目标就是盼望楚国可以强大,盼望国家可以复兴,不被强大的秦国欺负,最好可以一统天下。在我看来,他追的这轮落日就是就是行将就木的楚国,而楚国上下,一片混乱,奸佞当道,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屈原注定只能孤身一人。为什么屈原是爱国诗人的先驱呢?因为在战国时期很多名士是周游列国,哪位君主重用自己的思想就留在那里。但屈原和他们不同,他生在楚国,长在楚国,死在楚国。楚国是屈原所有的理想所在。
2、时代背景
要了解屈原就要简单了解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大约是公元前300多年,就大约是电视剧《皓镧传》的时代。战国七雄的时代已经过去,韩、赵、魏等几个国家已经衰弱下去,比较强大的国家有秦国、楚国、齐国。其中秦国的军事力量最为强大、武器装备精良。秦国的大将白起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对于楚国而言有两种选择,一为与秦国联盟以求自保,二为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屈原的政治敏锐度很高、看得长远,坚决主张联齐抗秦。
3、出身贵族
现在我们来看看屈原的出身,他是楚国公族,属于芈姓,身份相当尊贵。之前有部电视剧叫做《芈月传》,主人公芈月就是楚国一个庶出的公主。芈姓发源于上古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也就是说,屈原是个真正的贵族。他自己都很以自己的出生为傲的,从离骚的开头就能看出。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就是说,我是上古黄帝高阳颛顼氏的后代,我父亲的名字是伯庸。我在一年中最好最吉利的时辰里降生。父亲揣测我的生辰年月,赐给我美好的名字。名字是正则,字是灵均。上天给了我这么多美好的素质,我更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德行和能力。可以说,他从小就是为“楚国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的政治理想甚至是人生目的所在。开始的时候,他官当得不错,并且又有楚怀王的信任。《史记》说他官至“楚怀王左徒”,关于“左徒”的解释不定,一说是史官,一说是外交官,还有说法是楚怀王亲信。就是个不小的官,可以经常见到楚王并给楚王提不少建议。但是屈原的政治仕途很快遭遇了重大挫折。
4、馋而见疏
有一天,楚怀王下令让屈原制定一个法令。屈原很认真地拟草稿、修改,慢慢完善这个法令。上官大夫靳尚想要让屈原把拟好的草稿给自己,然后自己拿去给楚王邀功,当然屈原不会同意啦。上官大夫本来就看屈原不爽,经过这一件事情后更想要报复屈原了,于是他跑到楚王面前说:“大王啊,那个屈原嚣张的不行啊,你是不知道啊,他天天在外面说除了自己,楚国就没有人可以颁布法令了。”楚王轻信了上官大夫,远离了屈原。当屈原知道事情原委后,想到一国之君偏听偏信,于是更加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5、流放汉北
那时候处于战国末年,有一种说法叫做“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张仪来到楚国游说楚国和秦王合作,他一方面以口头上的商於之地六百里土地诱惑怀王,一方面贿赂上官、靳尚、子兰、子椒以及怀王夫人郑袖等一批对楚国政治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他们一同谮毁屈原。屈原最终被放逐到了汉北(离秦国很近),这是他生平第一次遭受流放。在汉北,他写下了名传千古的《离骚》。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大意就是这些小人为了自己的安逸快乐对君王说谗言,楚国兴盛的道路越来越难,我不是为自己的前途担忧,是为国家的兴亡忧心忡忡,我如此奔走效劳是为了追得上先王的脚步。君王却不体会我的一片真情,却听信谗言迁怒于我。《离骚》中我们看到屈原的愤怒与不满,但更多的是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和忠君爱国的真情。
“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九章·抽思》流放到遥远的地方,但屈原的心仍牵挂故国家园。
“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惜往日》屈原在第一次遭流放的时候就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并且对自杀的方式和地点有一定盘算。这个念头伴随了屈原几十年,常被他自我否定,最终万不得已,才付诸行动。
6、放逐江南
后来楚怀王被奸臣们的谗言骗到去秦国出使,被秦王软禁了起来。楚怀王曾逃跑到赵国,赵国惧惮秦势力,不愿意帮助楚怀王。没几年,楚怀王郁郁而终,客死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任用弟弟子兰为令尹。令尹相当于宰相之职。子兰本来就与屈原为政敌。屈原在《离骚》等一些文章中影射了子兰的罪状,认为怀王之祸,子兰难辞其罪,多声讨子兰集团的误国害君。子兰更加在楚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最终离间成功,让屈原又一次被贬至江南一带。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哀郢》是写在楚国的首都郢都陷落之后,屈原以鸟和狐狸对家国的情意表达自己读楚国的一片真心,无奈朝堂混乱,奸人当道,自己被放逐远离政治中心。
7、自投汨罗
坚持了二十多年有余,屈原最后选择了自杀。梁启超说:“屈原这个人真呆极了,楚怀王不信你的话,有什么要紧?就气成那个样子,自己去寻死。——须知,世界上不是这种呆子,再不会创作出《离骚》、《九歌》、《九章》这等好文学来。”所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名言说,诗人不幸诗家幸,屈原的不幸身世使其成为空前绝后的伟大诗人。
我们来看一段有关屈原去世前的描写。有人说《渔父》作者为屈原,也有人说不然。但我们知道它可以多少反映一点屈原临死前的状况。《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是屈原去世前的一段描写,写了他遇见一个打鱼的老头。有人认为这里的渔父是个虚构的人物,渔父的形象是屈原另一个自我的投射。就是说渔父曾说“沧浪之水清洗,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是一个出世的、无为的道家人物的形象。《渔父》中屈原的形象和渔父的形象有一个张力,那是屈原本人的思想在儒道之间的徘徊。按此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试图以道家思想得到解脱和超越的屈原,可结果显然是悲剧性的。
不管如何,我们看到一个非常绝望和无助的屈原,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辅助君王、复兴楚国,他却在有生之年看到楚国都城郢为秦国大家白起所灭。如果他像那些谗臣们一般,不分是非,无所谓国家生死还好,那样或许还可以求得苟且的安乐。但他偏偏是那个“孤身追落日”的人,偏偏是那个“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原,所以他只能死。因为他为之而活的信念彻底破灭了。还有一个文人也是如此,叫做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作者。清朝灭亡了,他殉清而死,在颐和园里投了昆明湖而死。因为从屈原到王国维,他们眼里在等待的是一个地上的国家,一个兴盛的王朝,一代贤明的君王。可是屈原等待的那位美人(屈原的诗中以美人来比喻君王)终于没有来,他只有投汨罗江而死。
8、宇宙意识
屈原也有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只是没有找到答案。关于《天问》创作的现实媒触,或许是楚地的巫术与祭祀有神秘主义的元素,或许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屈原在个人理想惨遭破灭后寻求精神的寄托。他写的《天问》一问不得了,后来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都没有问出这样深刻的问题来。《天问》一共问了172个问题,共有374句,从天地开辟一直问到春秋末年,包括人类的起源啊、尧舜的故事、洪水的传说等等,洋洋大观。所以我说,纵观中国历史,哲学在走下坡路,到宋明时期,思想愈加顽固封闭。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闇闇,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他问远古如何开始,问天地如何产生,问白天光明夜晚黑暗如何形成。然而天地不语,日月无声,谁可以回答他呢?“孤身追落日”的屈原啊,他不属于他的时代,他是无比孤独的。他也是绝望的,因为他深深地怀疑着太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却始终找不到宇宙生命的答案。圣经中的回答是“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你若有聪明,只管说吧!你若晓得就说,是谁定地的尺度?是谁把准绳拉在其上?地的根基安置在何处?地的角石是谁安放的?”与《天问》一样,同以问句形式出现,但一个是疑问,一个是反问。
9、儒道之间,出路为何?
《离骚》的意思是“遭遇忧患”。如果说《离骚》是偏儒家的,是专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是表达圣主贤臣的政治理想的,那么《天问》就是偏道家的,是追问天人关系的,是对自然和宇宙本质的探求,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影响中国上千年,像李白、杜甫、苏轼……但不论是儒家“仁”、“礼”,还是道家的“大道无为”、“道法自然”都是一条“人神之路”,简而言之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某种救赎或解脱。但不管以“入世”的方式,还是“出世”的方式,都注定以失败告终。因为人之为人,注定有一死,这个现世的国度、此岸的人生注定要过去的。这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与哲学鲜有意识到、或常常回避、且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杨雨《端午时节话屈原》
常森《屈原及楚辞学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