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尽孝?~百善孝为先

    也许是看到我努力争取协助我父亲申请徒步大海道无人区游学指标时的有关互动,引发了马老师的提议吧?!总之,非常感谢马老师搭建这个平台,让我可以有机会和大家在“如何尽孝?”这个主题上分享一下我的认识和感受。

首先,正如老祖宗所说:百善孝为先。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证,“孝”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中,是一个会意字,篆文的“孝”字,是“老”与“子”合在一起,成了一个“孝”字。“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与下一代融成一体称之为“孝”。其古字形象一个小孩(子)在老人的手下,搀扶着老人走路的形状,用服侍老人来表达孝的原意。本意为尽心尽力地奉养、尊敬和顺从父母。

《说文解字》在解释孝字时说:“善事父母者。”即为孝。

其次,传统上认为孝有大、中、小三个层次。小孝养身、中孝养心、大孝养志。小孝“养父母之身”,就是保障父母的衣食住行。中孝“养父母之心”,就是好好学习做人,不让父母担心,让父母心里舒畅。大孝“养父母之志”,就是大儒张载讲的“为往圣继绝学”,“驯致”“圣与贤”。我们不妨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孝道的哪个层次上?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物质已极大丰富,吃穿用度基本上不怎么匮乏。那么,我们怎样在此基础上,在心理层面上让父母感到开心快乐,就是需要我们考虑的了。伴随着我们越来越强壮父母日趋衰老,无论是力量还是能力、见识方面我们越来越强于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言谈举止之中,是否还能和颜悦色的尊敬、仰视越来越不如你的父母呢?你可以闭上眼睛,静下来想一想:在你心中的父亲,是不是还是那座伟岸的靠山?或者你觉得他已经思维僵化,见识有限,你都不屑于听从他给出的建议了?曾几时,放学回家第一句“妈妈!…”变成了如今令你厌烦的絮絮叨叨了?当你的身体越来越强壮,职位越来越高,财富越来越多的时候,你又有没有高声大气,挑三拣四,吆五喝六地给父母嗟来之食呢?

当然,在这方面我做的也非常欠缺,有很大提升空间,我曾经和我的妈妈,亲而不近,总是要和她争个对错,总是期待着她能达到我的期望,总是想着改变他们的一些我所认为的不健康习惯,屏幕前的你有没有同感呢?试想:即便你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亲情,你胜利了吗?所以说,家是讲情而不是讲理的地方。

再次,我认为孝是一个动词,是行动。古有二十四孝,诸如:舜孝感动天;汉高帝刘恒亲尝汤药;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参啮齿痛心;孔子得意弟子仲由百里负米;子骞芦衣顺母;郯tan子鹿乳奉亲;老莱子戏彩娱亲;董永卖身葬父;丁兰刻木事亲;江革行佣供母;陆绩怀橘遗亲;郭巨埋儿奉母;黄香扇枕温衾qin;蔡顺拾葚异器;姜诗涌泉跃鲤;王裒pou闻雷泣墓;崔山南乳姑不怠;王祥卧冰求鲤;吴猛恣蚊饱血;杨香扼虎救父;孟宗哭竹生笋;南齐高士庾黔娄尝粪忧心;朱寿昌弃官寻母;黄庭坚涤亲溺器。

说到孝,我们就不得不说,在中国的《十三经》,其中就有一部传为孔子所作,主要以讨论孝道的《孝经》。它根据不同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层,庶人】不同的职责,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

(比如:【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并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做了系统而详细的阐发。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按照父母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施政者可以用孝治理国家,人民则能够用孝来立身齐家。

总之,《孝经》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虽然今天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古代道德文化观,不至于愚孝,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对于古代先贤为我们所作所为树立的榜样,做一个很好的传承。

  这正与 我们悟纳合聚成爱体系,提倡站在更大的系统中,兼顾三赢理念相吻合。

    所以,我们不妨在日常思想行动中实践落实起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开始,并由己推人,最终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尽孝?~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