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历来以舍得为孩子付出、牺牲著称于世。最近,汇丰银行发布了一份全球教育支出调查报告。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花费上,中国香港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三倍的13.2万美元高居榜首,新加坡、台湾和大陆分别以7万、5.6万、4.3万美金位列第三、第五和第六。报告还显示,82%的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人时间。
在教育问题上,中国父母总是不遗余力,他们在孩子身上付出的精力、财力,让人咋舌。父母热火朝天地赶着孩子按照预设的人生路线前行,他们觉得这样可以给孩子一个好的人生。可是他们很快发现,自己付出那么多,牺牲了那么多,到头来,孩子似乎并不领情,亲子关系也一度陷入僵局。《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指出,母婴关系决定人生的起点。孩子通过内化与父母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童年的关系模式与长大后的事业、婚恋、养育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我遇见一个人》的作者李雪曾经也是一个遭受过心理伤害的人。婴儿期她饱受母亲的忽视,除了喂奶,母亲几乎同她没有任何肢体接触。无论哭还是笑,她都难以与母亲发生同频共振。因为不曾被爱,成年后的李雪既没有自爱的能力,也无法进入任何一段关系。她拥有两所重点大学的学位,毕业后却因内心的破碎感无法去求职,在出租屋里整整躺了一年。蛰伏一年后,她终于走出了自闭期,开始通过心理学去触摸生命的真相。
《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告诉我们,早期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会内化成我们的性格,决定我们的命运。童年经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控制着我们的人生走向,打破轮回首先要从看见自己和孩子开始。李雪在书中告诉我们,孩子自然与万物相联结,我们要看到孩子本身,要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在育儿的过程中要放下评判,全然看见孩子,不去打扰他们内在的成长节律。父母和孩子建立起怎样的沟通模式,孩子在未来就会重复怎样的关系模式,所以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孩子,不要试图去控制他们,让孩子做他们自己。只有这样,孩子的内心才会有富足感,他们会觉得自己配得上拥有更好的,未来的人生也会轻松、丰盛起来。
母婴关系就像人生的背景色,孩子越小,与抚育者的关系对其一生的影响越重大。那么我们怎样给孩子的人生打上好的底色呢?
一、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
在我们还是个准妈妈时,身边的老人或是有经验的“过来人”就会给我们传授经验:孩子哭闹了,不能马上抱起来,这样会把孩子惯坏;孩子要什么不能马上满足,这样会让孩子贪得无厌;不能喂夜奶,会影响孩子睡眠,从而影响孩子大脑的发育……如果你真信了,还这么做了,那就赶紧收手,想办法补救。
李雪在书中说,“如果婴儿在生命之初对获得母亲及时回应感到绝望,他未来的人生容易走向两个方向:一是非常乖,不敢对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难以向别人表达需要,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另一种是无法忍受欲求暂时得不到满足,经常歇斯底里、没有界限地索取。”
一个孩子如果在婴儿期缺失父母的爱,那他们在儿童期就会通过种种不正常的行为,比如多动,狂躁,暴力,自闭等来表达自己内心对爱的诉求。很遗憾,很多父母没有看到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没有感受到孩子这份爱的渴望,只是单纯地以为自己孩子出了什么问题,甚至采用药物去治疗,从而错失了心理治疗的最佳机会。
二、不去干扰孩子内在的成长节律
当了妈,都会不落俗套地攀比,比谁家孩子走路早、说话早、说得多......为了能让孩子快人一步,几个月就开始给孩子报各种早教班,让孩子早早具备各种能力。这样做貌似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先走了一步,其实是在马拉松比赛中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起跑,输在起跑线上却不自知。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如果父母不自以为是地教育孩子,不强迫孩子做到父母想象的样子,孩子遵从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引发展自己,成就会远远超过父母的想象所及。很多父母纠结孩子学前不识字、不会数数,觉得孩子比别人差。老早强迫孩子识字,做算术题,似乎觉得不去做点什么,就不是孩子的亲妈。可是我们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一开始不也不认字吗?可是后来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光识字,还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其实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尊重他自我教育的过程,不打扰。
三、及时、正确的回应,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人生
说到陪伴孩子,很多家长都是“人在心不在”,表面陪着孩子,可是手上忙着工作、眼睛瞅着电视,手上刷着手机。以至于我们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却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有什么需求,感受。我们和孩子成了朝夕相处的陌生人,孩子内心会体验到一种可怕的被抛弃感。
比如孩子兴冲冲地跑回家告诉你,妈妈我们球队今天赢了!而你却说,你看你衣服好脏。家长的反应和孩子关注的内容完全不相关。如果孩子经常得到父母无关反应,会让孩子无法感知自己的存在。还有的孩子失去了心爱的小猫或者是心爱的玩具,很伤心。面对孩子的哭闹,家长会对孩子说,不要伤心,大不了我们再买一个。这样的回应只会让孩子更伤心,因为他对小猫、对心爱玩具的爱被否定了,自己伤心的情绪也被忽略了。有时面对孩子的悲伤、哭泣、愤怒,我们总觉得有这种情绪是不好的,为了让孩子赶快停止,会拿出玩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甚至是威胁、喝止孩子。这样的作法短期内或许有效果,但是这样会给孩子心理留下严重的创伤。
四、让孩子觉得他们配得起更好的
在我们小时候,总会被父母灌输一种思想“物质攀比可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给我们买了新鞋子,总会提醒我们不要弄坏了;买了新的颜料,也会提醒我们不要浪费;买了新玩具会提醒我们不要带出去,以免被小朋友玩坏了......久而久之,父母无形中会在我们潜意识中输入一种匮乏感,等我们走入社会的时候,总会被潜意识指挥着,觉得自己配不上好的工作,觉得自己配不上穿漂亮的衣服,配不上享受更好的生活。
家长不要去评判孩子的欲望,要让孩子知道人有各种欲望,这都是很正常的,家长可以不满足,但是不要去评判。富养和穷养取决于父母的心,跟经济能力关系不大。父母不要整日跟孩子抱怨生活的不易,不必日日跟孩子唠叨要省吃俭用。可以在能力范围内满足孩子,哪怕是一个小贴纸,一条小鱼,都会让孩子内心觉得满足。当一个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得到了及时的回应,那孩子的人生追求不会只停留在赚钱层面。
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这条修行的路很短,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