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又双叒叕上热搜了。
即使作为一个老基民,心里多多少少都有点慌,事关最近几个月,有关基金的话题几乎天天登热门,仿佛是在热搜上“安家落户”。尤其前不久央视财经对于基金投资火爆现象的评论,让人不得不警惕,更是有“当你身边所有人都在买股票/基金时,说明很可能要大跌了”的言论甚嚣尘上......似乎所有迹象都在指向“韭菜警告”。
可这些也阻挡不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买基金的行列。
2021年开年以来,基金发行行情持续火爆。Wind数据显示,新基金在两周时间内认购资金约3000亿元,仅1月上半月就已诞生8只百亿爆款基金,首募规模超50亿元的基金达17只。
而据《2020年中国股民行为年度报告》,43%的90后更愿意投资基金。《中国家庭财富指数报告》进一步印证:2020年超一半的新基民是90后,占据了基金投资的一半江山。
众多年轻人被火爆的行情吸引入场,开通了基金账户。他们茶余饭后的聊天话题已不再是明星八卦,而是变成了基金。
早上9点半盯大盘、看指数,摸鱼群里也不聊八卦了,姐妹们只关心军工究竟是回光返照还是起死回生。下午2点50一通忙乱,一边仓促着在各大交流群里向“投基大神”要建议,一边盯着持仓列表纠结医药要不要再入一波......
对于基金投资,年轻人自然有年轻人的玩法。
老一代投资者,他们喜欢研究技术图形,听听各种的公司新闻、行业动态,再买入相应的股票。
则年轻人会来得更“野”:不热衷研究具体公司,喜欢直接买,把“买基金”这事儿变得更加极致。
但由于对行业的了解大都来自新闻报道,所以很多年轻人对基金作出判断时会掺杂着身边朋友和网络大V的意见,他们在基金的选择上会缺少独立的判断,更多依据网络话题度高低来选择。
也正因为如此,基金投资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已不仅是一种理财方式,更是一种社交工具。
基金投资丰富了年轻人的生活谈资
上网随便一搜,B站上“如何买基金”“买基金保姆级教程”等相关视频数以百计,视频的播放量动辄破万;小红书上也随见各种基金种草笔记;更有甚者,不少狂热的新生代“基民”效仿起了饭圈那一套,把一个个基金经理包装成“顶流网红”:广发基金的刘格菘、农银汇理的赵诣,以及最近“大红大紫”的易方达张坤。“基金饭圈化”一时间成了各大媒体争论的焦点。
可见,基金投资在年轻人里有多“红”。
而当你去基金论坛转一圈,就会发现评论区里不只有投资分析,还有看不完的段子、各种花式的自娱自乐;更有甚者把讨论区变成了相亲一角,白酒型女友、高校老师、有车有房等征婚信息一应俱全,点赞回应也不少。
“投资基金太欢乐了,最后能不能赚钱不知道,反正也就投了5000块钱,但每天有看不完的段子是真的,这比打游戏有趣多了。”
“基金真的有魔力,它让人心甘情愿付出真金白银,换取涨跌交替间那份带着痛苦的快乐。”
一名90后“投基者”小朱如是说。
小朱还提及到,很多年轻人和他一样,如果今天基金收益好就去各大论坛花式吹捧明星基金经理,如果亏了就开始狂喷,投资者的言语用词都很欢乐,段子满天飞,就像看直播刷弹幕一样。而这种生活方式,几乎伴随着90后“投基者”的每一天,成为了年轻一代投资人宣泄生活压力的一个窗口。
无处安放的“理财焦虑”
“工资就那么多,我不想点别的办法哪能跑得赢通货膨胀?”
“年终奖还没焐热就被我换成了6位数的基金申购代码了。”
“从未想过曾经“视睡如命”的我居然开始讨厌周末了,只有交易日才值得期待。”
“现在关灯吃面没关系,以后绝对能挣回一百顿米其林!”
......
从抢票、抢鞋到抢基金,90后、00后投资者也逐渐成为资本市场中的“主力军”,他们怀揣着“钱生钱”的梦想涌进资本市场。有人想一夜暴富,有人只是到资本市场中图个乐子,但更多人是为了寄托现代都市生活中那无处安放的“理财焦虑”。
赚钱,过上梦寐已久、名副其实的高品质生活几乎是每一位年轻人的目标,但通往美好生活的路上哪个不是要面临着种种生活压力——生活支出、房租、社交、通货膨胀......因此当眼前出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突破口——基金,成为了众多年轻人缓解“理财焦虑”的良药。在这个“钱不配位”的时代,这条有望实现财富快速增长的“藤蔓”,当然要紧紧握住。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基金投资依然是培养年轻人正确理财观、约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一大利器。但个别投资者抱着一夜暴富或者娱乐化的心态,盲目跟风追涨基金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的确,基金是很适合年轻人的理财方式。
毕竟大多数年轻人都工作繁忙,没时间去盯着屏幕上的数字。而买基金就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由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带领学霸团队辛苦研究操作,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只是,任何理财产品都有风险,基金为众多“投基者”打开了一扇通往财富的大门,但这并不意味着里面的财富最终会装进他们的口袋。
时刻保持对于市场的敬畏心和警觉心,在任何时刻都不要丧失理性,或许是最为有用的一条准则。
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