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伤原来在这,让电影《八月未央》失败在劫难逃

马上四月即将过去,四月,在100多年前民国才女林徽因笔下的《人家四月天》是这样的: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看来,四月真是一个和爱关联很大的月份,这不,海报主题为“用力去爱”的电影《八月未央》就在这个月的月中上映,可惜这场与观众来场春天约会的电影似乎标错了情,豆瓣评分3.8,口碑评分滑铁卢。

很多人说此片想借《七月与安生》的东风,事实上要把这部影片拍好,需要克服两大难点。

一、影片改编自当代作家庆山(原名安妮宝贝)创作的小说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01年1月。安妮宝贝的小说在20年前曾经风靡一时,她的小说大多描写城市中游离者的边缘生活,诠释宿命和无常、爱情和死亡、告别和流浪。

那个年代,互联网文学刚刚崛起,安妮宝贝的笔下,都市被标榜新的定义,犹如漂泊流浪的现代丛林,生命如同脆弱的琴弦,个人如同时代巨流中无依的落叶……

安妮宝贝文章的风格自成一派,充满颓靡和绮丽,展现了中国大陆版的世纪末的华丽,在她笔下“青春是燃烧殆尽的灰”,可以说,是开启了中国青春疼痛文学的先河。

而这样的时代背景这样融入到90后观众的视野?同样的故事情节在怎样的情境下发生在20年后的当下?电影应该以怎样的镜头来展示?

二、前有珠玉在前,《七月与安生》同样也是改编自安妮宝贝的小说,该片在第36届金像奖上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12项提名。

可以说获奖硕果累累,而且口碑也很不错。《八月未央》题材剧情都很相似,如何让观众看出新意是第二大难点。

现在看来,影片这两大硬伤都没有克服,不仅没有克服,就如笔名改为庆山的安妮宝贝这样写道:“……编导部分有明显薄弱与缺陷。导致电影的那些优点部分与其割裂,而缺陷也显得孤立而强烈。使电影没有达成平衡。强的更强,弱的更弱。”

先来说说第一点,20年前非常流行一个词“小资”,而到了今天,电影里还在玩这个,丝毫没有考虑观众审美的与时俱进。

未央与男主人公朝颜见面的场景:重车机车、黑咖啡、村上春树、小资元素大整合,但现在这个年代,观众的审美里已经没有了小资一词。很多场景对观众来说是突兀的,矫揉造作的。

再来说说第二点,《七月与安生》之所以获得成功,除了演员细节、内心戏的到位外,和改编后良好的故事情节分不开。

《八月与未央》情节过于单薄,过多的是场景的拼凑。因果不明,原著小说以阴郁的文字记叙着一个决裂而凄艳的言情故事,书中的主人公对爱的执着与疯狂让人不寒而栗。这些如果有很多的剧情支撑也能拍出不错的效果,可惜故事内容似乎有点南辕北辙。

最后来说说几位主演的表演,钟楚曦的高级脸本来非常适合演未央。那种沉溺与自弃中清醒的冷眼,时常头脑中出现色彩斑斓而又饱满的惜惜幻影。

未央很多时候是冷淡的没有表情的,但是没有表情不意味着就是声音也是如此,观影时观众无法接受这种背台词的对话。

谭松韵的个性本来也很符合剧中人物,不知道啥原因似乎表演有点用力过猛,肢体语言有点夸张。

其实,无论是爱情片也好,青春片也好,或者青春爱情片,找到精髓和真正要表达的东西,无论20年前还是现在都是可以拍。

姜文曾说:“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但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是葡萄,到了还是葡萄。”

细品,《八月未央》的失败在劫难逃。

你可能感兴趣的:(硬伤原来在这,让电影《八月未央》失败在劫难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