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3e04-谁是浪子谁是归人

文:张慧姝

《圣经·路加福⾳》第15章浪子回头的故事中,包含浪子、大儿子、父亲等几个关键角色。父亲失而复得,喜悦;浪子痛改前非,懊悔;被父亲接纳,温暖;大儿子心中不平,嫉恨;几股感情交织在一起,强烈而密集,形成一个故事,生动而饱含寓意。细细体会,竟反省出多层含义。

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写道:“啊,主帅,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谁做了他的牺牲,就要受它的玩弄。”(第三幕第三场)颇有意思的是,在《奥赛罗》这出戏剧中,说出这句话的伊阿古,正是一个满怀嫉妒的绿眼妖魔,假意提醒他的主人奥赛罗,实际正是在煽动起奥赛罗心中的嫉妒情绪。

嫉恨是一种危险的情绪,是魔鬼撒旦常用的伎俩,嫉恨就是爱的缺失。

《圣经·哥林多前书》第13章: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 

大儿子感到不平,心中嫉恨,他的理由很充分啊:

29他对亲说,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羔,叫我和朋友,同快乐。

30但你这个⼉⼦,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

《圣经·路加福⾳》第15章

大儿子的话,恰恰暴露他内心的问题: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义

从自我利益出发、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浪子回家这件事情时,大儿子自然而然就会感到自己付出很多,犯错很少,相比浪子,他可实实在在是个义人啊,浪子都能得到如此厚待,理应他能得到更多,可他却没有。因此怨恨油然而生。

换一个角度,站在另一个高度看待问题,这是《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教给他的学生们的。倘若大儿子能站在讲台上,站在天父的角度看待问题,他就理解了天父上帝的怜悯与恩典。上帝用祂的杖祂的竿牧养着祂的羊羔,这世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相爱、相互助力的有机体。当失落了一个羊羔之时,牧羊人必定去找,当失而复得时,牧羊人必定欢天喜地。就如同,当你久已缺失的一根小拇指,有天早上,突然奇迹般地长了出来,你能不欣喜庆祝吗?旁边的手指头,理应有着相同的整体喜悦。

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以自我为中心”如同大儿子眼中的白内障,阻碍着他看到整体;也如同他血管中的血栓,阻碍着他感受到上帝的怜悯与大爱,他的灵魂麻木而不能感到整体的喜悦。帕斯卡尔写出了“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想法的风险与危机:“相信自己是一个全体,又由于根本就看不见自己所依赖的整体,所以他就相信他只依赖着自己并且想要使自己本身成为中心而兼整体。然而它自身既然没有生命的原则,所以他就只能误入歧途……”大儿子的怨恨显明了他是一个住在父家的浪子,因为他的灵魂并未归入整体,他的心并未住在上帝的国中。

大儿子的另一个问题:自以为义。自以为义的人,少的是亏欠感,多的是亏欠。上帝按照祂的形象样式造人。柏拉图说:人最大的责任是活得像上帝。世人都亏欠了上帝的荣耀,自以为义的人亏欠得更多。耶稣说:世上一个义人也没有。不过,我更喜欢帕斯卡尔的这句闪耀着哲思光芒的话语:“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义人,他们相信自己是罪人;另一种是罪人,他们相信自己是义人。

再来看小儿子,他这么想:

18我要起来,到我亲那去,向他说,亲,我得罪了天,得罪了你。

19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把我当作个雇

浪子的回归,表明了他悲泣自己之前的误入歧途,他认识到自己的罪,他也终于认清了自己,只有回家,归入整体,才能得着新生命。

浪子回来了,父亲欢天喜地。

如今,谁是浪子?谁是归人?谁是义人?谁是罪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s03e04-谁是浪子谁是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