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好看到知乎上有一个话题:“如何避免间歇性堕落?”
这就不禁令我想到了我高考前的紧张的日子,主要是在对待数学学科的态度上。
当时我对自己也有一个还算清醒的认识,我知道自己不喜欢数学,知道自己数学对于难题基本做不来,对于容易的题目也总是会因为粗心犯错。
所以我对自己应该怎么努力、哪方面要努力有一个还算比较清楚的认识。
我也买了很多资料,我也做了一定数量的题目,但是我的成绩最终还是只定格在及格线附近。
我现在想想我复习时的情况,应该符合“间歇性堕落”这个词汇的含义。
我上课的时候,老师讲一张卷子,我最多听到18、19题的样子,有的时候,前面难一点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后面复杂的大题就更不用说了,我基本只听第一问,第二问就听个答案,有的时候连答案都不会听。
要是不讲卷子,就讲例题的话,我就更容易走神了,听着听着就把眼睛望向了窗外,要是在下午的话可能会有一点睡意,会把眼睛眯一会儿。
有的时候,我的大脑仿佛在告诉我:你听了这么久了,是不是得休息一下,实际可能听了十分钟吧。
这里我想为自己狡辩一下:考前老师说高考的数学的难度不会很大,基本和前两年差不多,甚至会容易一些。
当然,老师的“假新闻”害人只是一个小方面,最主要还是因为我自己不够努力,间歇性懒惰。
另外,我在课下,自己也会做题,但是对于很多题目基本上“不求甚解”,当然程度比不求甚解还要浅一点。
一张完整的试卷,我做到一半就想着是不是应该休息一下,然后就去做别的事情了(玩手机、听音乐之类的)。
然后做了一会儿其他事情之后我又“良心发现”了,内心充满着一种罪恶感,想着自己又浪费了好多时间,现在赶紧回去学习,下次一定要注意。
但是下一次之后又是下一次,无穷尽,到高考前,我还是这样的状态,所以最后的成绩也不奇怪。
别看这种间歇性堕落时间不长,但是发生频率高的话叠加起来也浪费了不少时间,除了浪费的时间之外,还有重新进入状态的时间。
从本质上来说,这种现象都是人对于轻松而愉快的事情的渴望,是一种本能,是人的惰性。
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几乎不太可能,毕竟这是天性,天性是不能够去除的,但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改善这种状况发生的频率。
我们要认识自身的惰性,对于一些目标,我们可以不用定的太高。
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日本某位作家,为了坚持锻炼,给自己制定了一些比较严苛的目标:每天做100个俯卧撑,但是没坚持多久就无法再继续了,后来他转变了策略:每天做一个俯卧撑,这种习惯反而能够坚持下来。
是这样的,你做一个俯卧撑的话你自己一定会觉得不够,你就会想再多做几个,虽然数量可能不固定,但是每天基本上都能够做到大于一个。
我坚持学习西班牙语也是如此,当我下决心学习西语的时候,我在app里设定的就是我每天只要成功练习两个回合就能够完成你的学习目标,所以我将这个习惯坚持了300多天了(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应用当中有一些类似游戏连续登陆奖励的玩法带来的舒适感)。
还可以采用奖励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注度,让自己能够较长时间不走神。
就像我上面补充的我之所以能够坚持那么长时间学习西班牙语的原因一样,要是做一个事情能够获得一定的奖励,你也许就有动力坚持下去。
比如在你学习的时候,或许之前你可能学习十五分钟就会拿起手机玩十几分钟,你可以设定:今天我连续学习20分钟以上就能够得到一个小奖励(小奖励的话就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
不过,这种自己奖励自己的方式或许无法取得好的效果,所以建议叫其他人来帮助你。
合理规划好自己的时间,真的累了就歇一会,不要蛮干,把时间管理好才能有高效率(不信问罗志祥)。
这里的前提是你有多项任务(看清楚,不是多人运动),多项任务要穿插一些休息的时间,不然就容易分心,导致间歇性堕落。
而多项任务中间穿插的休息时间也最好不要用玩游戏、看电视之类的方式来放松,那样的话容易沉迷其中,要是突然结束的话会有点意犹未尽、怅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