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蒙商的故事(1)

    山西人的精明是全国闻名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那种节俭勤劳精神代代相承,已经成了山西人的整体性格。我的故事从晋商讲起,很多人都知道山西的“乔家大院”而比乔家还有名气的“大盛魁”知道的人反而不很多,就连在山西省“大盛魁”王相卿的故乡太谷武家堡,知道他的人也很少,在史大学祁县祁城村史家巷老家,关于他的相关文献资料几乎是空白。张 杰的老家祁县城内义井巷,知道他的人也是寥寥无几。

居庸关长城

    八百多年前元朝时期,在长城沿线蒙汉人民之间就已经开始小规模的贸易了活动了,绿色经济需要游牧经济的产品,如马,牛,骆驼,羊以及相关的皮毛和草药等特色物产,而游牧经济更离不开绿色经济,首先是粮食,布匹茶叶,以及针线,金银首饰等包罗万象的物资,说白了绿色文明离开游牧文明仍然可以继续发展,而游牧经济离开农业经济其发展前景就不容乐观了。到了明代长城就成了明朝的边境线,和北元对峙了三百多年,先是南攻北防,土木堡事变后变成北攻南防,但人民之间的经济往来并没有因此而彻底中断。

右玉县杀虎口长城遗址

  辽代建筑的丰州古城,就在现在的呼和浩特市东南,丰州古城的“万部华严经塔”即现在的“白塔”历经几百年的沧桑,依然屹立在那里,如果有人乘坐飞机来呼和浩特市,降落的就是当年丰州古城遗址,呼和浩特市“白塔”机场。到了明代有资料显示当时丰州古城人口数量大概有四十多万,其中山西,河北籍汉人就有十多万人,他们在丰州摊上种植农作物,部分满足了“土默特”蒙古人的粮食需求。后来因为蒙古人之间的战乱丰州古城被毁掉,有一部分汉人跑回了关内,也有部分汉人蒙古化融入到了土默特蒙古人当中。明代在山西大同周边地区是白莲教徒最为活跃时期。那里驻扎了大量的明朝军队及家属,白莲教在这个区域流传甚广,使得他们的影响力深入到军队当中,按照他们的设想,等到军队中的白莲教徒足够多就可以推翻明朝统治。大同周边不断发展的白莲教引起了朝廷的警觉,当地的白莲教教首吕明镇等被抓捕并杀害,而他的徒弟丘富、赵全等人为躲避明军追捕,越过长城投奔到了蒙古土默特部。当地一些对朝廷不满的明朝宗室成员也想借机闹事,结果被朝廷剥夺了爵位,便同白莲教联合密约蒙古军队一起进攻大同,杀掉大同的代王朱充耀,但最后起事失败被捕杀。这一行动虽未成功,但大批白莲教徒越过长城投奔土默特蒙古人。阿勒坦汗收留了他们,当时蒙古人称他们为“明人”这些“明人”有的给蒙古人打工放养牛羊为生,有的仍然干起自己老本行,开垦草场种植农作物,部分蒙古人也和明人学习,学会了种地种植蔬菜。劳动人民之间相互交流融合就是这样开始的,历史不是达官贵人及文人墨客的历史,而是普通老百姓创造的历史。

呼市白塔丰州古城遗址

    但是明朝对长城外蒙古防范比较严厉,阿勒坦汗时期通过几次战争,强迫明挺开放口岸,明蒙之间定期开展贸易活动。很有意思的是,明朝戍边军人和长城之外放牧的蒙古人朝夕相处,久而久之相互都认识了,蒙古人需要内地的东西时,就委托长城上站岗的明朝军人,明军把蒙古人的牛羊接过来,帮助蒙古人卖到内地,再把蒙古人需要的物资买回来交给蒙古人,这种地下的走私活动持续了上百年之久,慢慢的形成了走私专业户,西口商的雏形从这时就开始形成了,后来的“通事行”之所以精通蒙语也是和这些戍边军人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职业翻译。阿勒坦汗有个孙子因为不满阿勒坦汗的一些做法,越过长城跑到了关内投奔了“明人”后来阿勒坦汗用邱富,赵全换回了自己的孙子,庚戌之变后明蒙义和,长城沿线的相互贸易已经常态化,应运而生了大量山西籍专业商人,开启了晋商向北部草原发展的先河。

  再把话回到主体上,当满清入住中原后,长城的防卫功能就失去了,北国边境真正扩展到了今日外蒙古和俄罗斯接壤的的地区,这么广阔的地理空间,给了聪明的山西商人登上北国经济发展历史舞台的绝好机会。康熙征讨葛尔丹时随军的商队绝大部分是山西北部十三县的商人,走西口的历史就此来开了历史的帷幕。

你可能感兴趣的:(旅蒙商的故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