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恶有别”
文:7ongte3zz
图:anecho_shio
一、
十几天前,也就是三月末的那天上午,我很早地坐在了食堂,想趁着这点时间尽早完成近期的部分事项。
可我挺沉不住气的,没能专注多久,就打开了社媒软件,浏览着大大小小的资讯。
摄入了太多引起不了我兴趣的无效信息后,才重返规划的起点,老老实实去背单词试着渐入佳境。
早上九、十点后还留在食堂的学生们,大多都是在这自习的。可为什么没选择去图书馆呢?
大致想了一下,或者是不喜欢图书馆这般要求绝对安静噤声的环境;
或者是担心自制力不够,在图书馆占了位置却没能尽心学习,事后由生的愧罪感让人挂不住脸。
我偏向于后者,时常因为效率不高而苦恼。我也心里有底,所以乐意将就着找个有座位的地方边忙活边发呆。
要知道,在小公园里闲逛散步和在博物馆里兜圈绕弯可是有很大区别的。
背着单词的时候,身后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回头时看到了一位女生站在身旁。
我心里有点茫然,不知何事。接着简单的几句交谈后,才明了。
当时我身穿一件V歌手应援会的T恤,而她从我座位的前方一路走来时正好看到了我。
她说她昨天也穿了这件,并且我是她在校园里见到的第一位穿着同款T恤的歌友。
我心中也有点惊讶,没想到还能在校园内遇到歌友。
可我关注V歌手的频率实在太低了,和她的几句交流中,我能看出她欣喜的神情,但我只能机械性的回答,像桃花源记里的人,表现得不太自然。
并且更多的像是被质检的感觉。
那天上午后,我认真地看了看那件T恤,回想当时抢购时的经过。
我也在想,如果人物对调,是我偶尔发现了她,那么我会主动上前交流几句吗?
同时,那位女生也提醒了我:在我没有记录,不形于外的日子里,我已经默默关注着V歌手,喜欢和支持他很久了。
二、
初中时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她说,很多人都不清楚自己将来想要什么,因此大多数时间都在迷茫和摸索。
但是换个角度,你把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列举出来,通过反推可以慢慢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
这很实用,我们往往对于“厌恶”比“喜爱”的态度来的更鲜明和强烈一些。
在人际方面,我算得上是运用到了极致。
在我看来,我自认为算得上是朋友的实在念不出几个名字。倒不是说我挑剔,而是实在地来讲,彼此互相利用的关系比较多。
到现在,我能够记起的一件自己干过的蠢事便就是大一入学的时候,在新班级群里添加了大部分同学的联系方式。
那会想着好歹都是一个班级的同学,能有多些的联系。
后来逐渐发觉跟很多人都没什么接触,我们彼此都在对方的列表里静静地躺着。
最让我恶心自己的是,因为这种方式加到了一些和我不是一个圈子的人。
圈子分为三种:根本融不进去的、没必要强融的、不应该融进的。
我对待后者的态度很直接,我会尽可能地避免,做不到表面应和背地排斥——我根本从头到尾都不给好脸色。
讨厌一个人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并且我讨厌他们,他们也应该对我颇有不满。
于是微信当中的“仅聊天”这个功能研发的太棒了,我不出现在你的朋友圈中,同样你也别时不时地招摇大摆出现在我这。
我在班级圈子里,也不是个合群的人。
万幸的是我的行为做法还不至于偏激,否则“偏激不合群”的形容,总感觉多用在《今日说法》里。
一个人对待身边每一个人都和朋友一样,那么做他朋友的门槛可真低,像是三几杯酒下肚,兴头来了对着谁都可以称兄道弟。
我一般不说这样子坏,但是不好。情感这东西是内心感受和意向的协调,主观的东西怎么可能套用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应该要有所区别,也不是非得泾渭分明,但要对待每个人的态度要体现出价值。
朋友之所以被看重,就是因为你们之间投入的时间精力区别于别人。
除非你是神,普爱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