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黄帝内经》一部关于长寿的宝典(21)

          湖南中医药研究院湖南中医药大学  谭电波研究团队



【拓展】

专司内务的内侍大肠者,传导之官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糟粕与主津。传,即传送。化,即变化。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并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形成粪便。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属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故称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包括回肠和广肠两段,其管道比小肠要大,位居腹腔之中。

        《内经》中曾详细记载了回肠、广肠在腹腔内回环迭积的解剖形象、大小、长度和回肠、广肠的容量。大肠上口是阑门,紧接小肠;大肠下端即肛门了。它接收经过小肠吸收后剩余的食物残渣部分与水液,通过再次吸收水分,剩余物便形成粪便。


大肠主津

        大肠主津,重新吸收水分。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吸收,使残渣糟粕变化成粪便而排便于体外。大肠的这种重新吸收水分的功能,说明大肠与体内津液的代谢相关。所以《灵枢·经脉篇》有“大肠主津”的说法。

        大肠的病变,多与津液的盈亏有关。例如: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腹泻等症状。大肠实热,消铄水分过多,则肠液干枯,不能滋润大肠而见大便秘结不通症。如剧烈的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内经》认为是邪与食结于大肠所致,要用药性较猛的泻下通便药,如芒硝、大黄等,来祛除大肠的结滞之邪才能治愈。

        夏天易发生的急性菌痢,表现为发热、腹痛、便下脓血、里急后重。(常有便意,并伴有解而不尽感),或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水样或糊状便,有热臭气、肛门灼热等,这是湿热之邪郁于大肠,所以要用清大肠湿热的方法来治疗。比如民间常用的一种既能当药、又能当蔬菜,名“马齿苋”、又名“马齿菜、酱瓣豆草、酸味菜”的肉质草本植物来治疗。

糟粕靠大肠来传导

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排除体外

        大肠居于腹中,上口在阑门处与小肠相接,下口紧接肛门(魄门)。其上中部绕行于腹部之左右,先升后降,下部管腔扩大,沿脊之下部下行至魄门(即肛门)。



名词解释:

回肠:回肠是大肠的上段部分,上接小肠,下接广肠,它包括解剖学中的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和降结肠。

广肠:广肠是大肠的下段部分,上接回肠,下端终于魄门,它包括现代解剖学中的乙状结肠和直肠。


《内经》说大肠总重二斤十二两(小两,十六两为一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直径一寸,从脐开始向右回十六曲,盛食物可达一斗,水七升半。


谈谈疼痛痒酸胀麻疲乏之病症:

一、疼téng  

     这是我们最常遇到的一种不适感觉。那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与“痛”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看汉字是如何解释的? 

  我们先来看看结构。疼,外面是一个病字旁,里边是一个冬。怎么理解呢?中国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里,都有深刻的含意。冬,一定和冬天、寒冷有关,而病字旁,代表过寒。《黄帝内经》是这么解释的:“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灵枢经·刺节真邪》”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寒超过了热,而导致了骨头疼肉紧枯。这种感觉可以用“寒风刺骨”这个成语来形容。因此,可以理解为,由过寒引起的身体不适之感觉。 

  中医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疗法。因此,对于疼,我们通常的做法,就是要避免受寒,同时如果受寒而引起的不适,要用热来解决。通常,引起疼的病症,主要是外伤、冻伤、风寒感冒等,大都与寒冷有关。 

 二、痛tòng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字形结构。痛,是病字旁,里边是一个甬字,“甬”,什么意思呢,路也。我们这样可以理解痛这个字,它是由于路被堵住了引起的。那这个路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理解为经络,以及一切与之相关的血管、淋巴等各种管道。像很多女孩子都有痛经的问题,那这部分,大都是由于受寒凉,导致经络堵住,经血下行不畅。那解决的方法,就是要通把路打通。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这个道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