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街历史,一阶一阶走

一街历史,一阶一阶走         

叶敏

对于文宫的老街,我是有义务写写它的。因为它定格了我童年的太多记忆:古朴,深味,又热闹。

文公老街其实就只有一条街,但很长,顺着山坡依势而建,两边保存有很多古式建筑和吊脚门板房。小时候,这条街给我的印象不亚于大上海,一切都让人充满了好奇与新鲜感。整条街犹如蛇形,无论是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赶集的日子总是挤满了人。两边的门板房里多数是做生意的,一年四季都显得热气腾腾,各种营生忙得不亦乐乎。老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石梯多,只能人行,不通车,偶尔有自行车也只能抗着走,真正无意识地做到了现在所崇尚的休闲娱乐“商业步行街”。但现在因为物质条件的改善,住在老街的人也有了不同的车辆,出行不方便,便在部分石梯上抹了相应宽度的石灰,方便出行。但整条老街始终还是要靠脚才能走完,因为还有部分老街依旧保持以前的石梯状,尤其是在潘文华故居段。

记得小时跟大人赶路上街,大人最担心的就是怕小孩被挤掉,因为人实在是太多。我们也知趣地紧跟在大人身后,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有时不小心,很容易踩在别人做买卖的地摊上。等大人办完了事歇息的时候,我们也总能捞上几个甜甜的糖或者其他零食,又或者是其他的小玩意儿。这也是我们要跟着赶场的目的之一,但更多的还是想来凑凑热闹,见见新鲜的事物。

老街不宽敞,人多是它的底气。方圆几十公里,甚至更远,都有来这里做买卖的。那时的老街,旧建筑物还没怎么拆,整个一条街显出浓浓的民清风味,尤其是极具代表性的几处老房子。上街的冯家祠堂,中段的彭氏小洋楼,下街的潘文华故居,旁侧的董宋大本堂。

今天的冯家祠堂已是拆除不剩,但大门处还保留有一幅石刻的门联,“难忘雍国勋名子苍诗派,记取少瀘理学太常文章”。冯家子孙不负祖人期望,先后有20世纪川渝地区国画奠基人,东方美专创办人冯建吴以及长安画派创始人冯亚珩——也就是石鲁的诞生。除开这两位有名的人物,冯家的影响在建国前后,于文公乃至整个仁寿地区也是煊赫一时。而今也只剩下这一处激励后人的门联及其他几处不多的破败建筑。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有些东西势必要被碾碎,甚至湮没,但有价值的东西始终会保留。比如这副对联的精神要义,以及这要义给读书人的精神启示。

中段的彭氏小洋楼是解放前由一位姓彭的国民党政府官员所修建,如今是文宫场保存最为完好的不可多得的老式建筑。小洋楼共有三层,除了主体撑重部分是砖石结构外,其余多为木质,木制的楼梯,木制的楼板,木制带窗花的门窗,房屋与房屋之间的木制隔板,均为实木做成。即使在这栋楼经过了上百年的今天,走在扶梯上踏在楼板中,依然能感受到建房时主人使用材质的精密与厚重。站在这栋楼外,拱形大门和它有些西式的装饰图案是它的显著特点。门向东而开,左右长着两棵核桃树,有着光影的嫩绿的叶子掩映着历史的陈物,显得格外古朴雅致。大门进去,迈上十几个石阶,便是一楼的小天井。天井里摆放着现有主人养护的各种绿植。再上几个石阶,到达二楼。站在二楼的位置往上或者往下,都可以一窥整栋楼的全貌。整个建筑呈现出既不奢华也不简约的总体形象。走在这栋楼的木板回廊上,有一种重拾时光之感。据住在这里的万姓老人讲,解放后的彭氏子孙从成都回来过几次,其中有位八十几岁的老人每次回来总是缱绻不舍,对待住在楼里的人也如亲人一般。我想,大概是因这里留下过他或者他亲人的时光,看到这些老屋,也就如同看到了过去的自己和曾经的亲人吧。

对于下街的潘文华故居,应该是这几处旧物中保留得最多最长久的,因为建国后这里做了政府区公所,成了老百姓的办事处。但如今剩下的也都已成为危房,无人打理,倒是院中的一棵古榕长势旺盛,见证了故居曾经的过往。一位六十几岁在这院中长大的大爷谈及潘文华故居,神情甚是失落。他觉得这是一处值得修缮和保护的地方,看见以往住人处都被附近的居民拿来做了鸡舍,心中很是遗憾。

相比于潘文华故居,曾经气派恢宏的“董宋大本堂”已是片瓦不留。记得小时,看到“大本堂”几个字高高的铸就于门楣上方,感觉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大本堂雄阔的大门,高高的围墙,对于现在的我来讲依旧记忆犹新。如今,在东风渐收的春末,我邀上父亲,来到大本堂曾经的位置,找寻一份董宋大家的记忆。

董宋大本堂是抗日名将董长安所出资修筑。据史料记载,董宋大本堂占地28亩,是一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父亲以他有限的记忆牵引我走过大本堂用石头筑就的围墙遗址,以及大本堂面前曾经的十亩荷花池,还有曾经的炮楼和岗亭。解放后的大本堂做了文公区的粮站,如今改换为油库重地。如果不是当地熟知的人,此地已是很少有人踏足。在曾经做过收粮工作的院坝内,一群上了年纪的大妈在编排她们热爱的广场舞。音乐声响起,曾经的“王谢堂前燕”,如今已是“飞入寻常家”。

看过柳江曾家大院的父亲对于大本堂的失去是不断地喟叹,他觉得他看到过的大本堂远比曾家大院华丽,气派。他以一个“小国寡民”的思想认为,如果曾经的大本堂不拆,曾经的老街不败,过去的潘文华故居留存,以及五马公社的人民水库不废,再加上松林湾的石鲁大院,那将是一件多么让人自豪的事。如果这一切都还存在,那这又将是怎样的一条能带给文公人民多少福利的旅游环线。但这些都只能是想想,至于未来怎样,还得看历史怎样去发展。

除了父亲的“勾画”,我还想添上二峨山的“二峨映水”,泥大人山的“天师洗脚”,以及太清桥不远的“桃源世外”。其实,我想说的是,文公值得去看去写去记忆的地方还有很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街历史,一阶一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