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留守的孩子

他们曾拥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他们也曾是人见人爱的孩子,他们也有纯真欢乐的记忆,可是如今取代这一切的却是一脸的茫然与自甘堕落。他们不被人说起,没有人关心,更没有人重视。
作为整个社会的最低层——农村,外出打工现象已非常普遍,父母们迫于生计,南下广州,北到山东等地,留下了年幼的孩子们,这些孩子们被称为留守的孩子。
农村的许多地方,留守的孩子一般都占到30%以上的比例。湖南省某村留守孩子竞高达50%,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惊叹的数字啊!在某乡的团新村七组,全村一共100户人家,外出打工就达50户,都是父母一起外出的,如果算单亲外出的话百分比可能高达70%。
留守孩子大多与所寄住的长辈沟通得少,爷爷奶奶文化程度较低,对于孩子们的一些新奇想法都取扼杀态度,隔阂由此产生。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孩子们只好寻求别的途径来渲泄。
某在校生王某经常彻夜不归,在网吧熬夜,三翻二次被学校抓住,爷爷一次又一次地被请到学校,爷爷对他也是横眉冷对。在家中,爷爷管教十分严,这也不许,那也不行,对于一个活泼好动的中学生来说,又岂能忍受得了,无奈,他找到了一个精神寄托,那就是上网。而我们的学校也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这样只是加重了他的逆反心理。这样的条件岂能单方面的说是学生的自制能力不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幼离开父母,本来就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孰是孰非有时甚至连大人们已分不清,何况一个孩子呢?“棍棒之下生孝子”这样的思想也一直束缚着他们,他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煎熬。
还有一些留守孩子性格孤癖,不愿与同学交流,久而久之,总是我行我素,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另类。某校李某,父母外出,寄住在外婆家。李某在家里是一个乖孩子,对外婆的话非常听从,可在学校,李某上课要么睡觉,要么看小说,老师也不太管,他这种“无药可救”的学生,他就如行尸走肉一般,沉迷在虚幻的世界里,试问这样又如何教育学生?慢慢地,这样的生活会使得他的思想偏激,李某曾经写过一句话:永恒的美就在那一瞬间,留住那一瞬间最好的方法就是死。谁会料到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的孩子竟有如此想法,又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夭折了。
还有一群在街上游手好闲的学生,他们走在“时间”的最前沿,衣着最有“个性”,他们视学校为“牢笼”,他们总在想方设法追寻他们认为“自由”的生活,经常三五成群泡吧、蹦迪,与一些“哥儿们”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老师的责备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这儿有一段师生间的对话,抄录如下:
老师:“你为什么要打架?”
学生:“我的事,说什么要你管?”(不看)
老师:“你就这样读的书,你如何面对父母,面对所有关心你的人?”(责问)
学生:“关心?父母?怎么老师你认为我还有人关心吗?我都五年没见过他们了,我早当他们不存在了。”(不看)
老师:“像你这样的学生真是无药可救了”(愤怒)
学生:“我父母都不管我,谁要你救”(愤怒)
当年迈的奶奶赶来时,当面对老师的满腔愤怒时,当看到孩子这一副狼狈样子里,奶奶除了会举起无情的鞭子,想不出还有什么办法唤回自己的孩子。
这样的学生更多的是让人痛心,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只有用另一种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于是,他们会奢侈地花钱,会顶撞老师,会沉溺于虚幻中而不愿退出来,会因一些小事而大打出手。
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他们其实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本访像花儿一样灿烂,可是,那些纯真却被他们掩藏起来。眼睛是不会骗人的,在他们的眼中依旧闪烁着对幸福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愿刚绽放的花蕾凋谢,不愿刚破茧而出的蝴蝶就殒落,不愿那出水的芙蓉枯萎。他们也需要人关心,也需要人爱。全社会的人们,让我们赐给他们一些“生”的希望,救救这些留守的孩子吧!大家同饮黄河水,同是炎黄根,让那初升的太阳升得更高更高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救救留守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