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白话】
孔子说:“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很多人都会发现,这里“学而时习之”的“时”,并没有翻译成“时常”。
这正是第一个要澄清的地方一一在古代,“时”这个字通常不做“时常”讲,而做“适当的时候”。
在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后,要在适当的时机印证练习,比如说今天孔子教我们要孝顺父母,那么,你就要在跟父母相处的时候去练习。如果没有在跟父母相处,你要怎么练习?你找别人去“练习孝顺”,别人也会觉得莫名其妙。
所以,这个“时”字告诉我们,学任何东西都要把握住合适的时机,在适当的时候去实践,这样就会增强自己的能力。
这时候的喜悦是由内而发的,“不亦说乎”?这里的“说”通“悦”。
学习有所心得,便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尤其是这样的朋友从远方来的时候,你会感觉特别开心。因为大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当你已经有点修为时,却发现别人并不了解你。这很正常,天下这么多人,怎么可能都了解你呢?古代媒体更不发达,要了解一个人更难,需要靠亲身的接触或者别人的介绍。
如果没有这个机会,那怎么办呢?所以,一个人的君子风度,就表现在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着急,不生气。
理解这一章的重点,在这个“学”字上。
第一个问题,到底是学什么?
答案是“五经六艺”。
“五经”代表古人的知识,“六艺”代表古人的技能。
“五经”是指《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这五本经典,里面包括文学、历史、生活礼仪、音乐、艺术、哲学;
“六艺”是六种生活技能,也包括礼和乐。古代的礼和乐既有理论的部分,也有操作的部分,你讲理论讲得再好也不够,需要能够演奏才可以。再加上射箭、驾马车,然后还有书写和计算,学会了这些才能说知道如何立身处世。
第ニ个问题,学习的方法是什么?
答案是学与思并用。
将来我们会念到“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果只学习而不去思考,那么学习就毫无效果,考完试就忘了,很难有什么特别的理解;
而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那你所能思考的就只有生活经验的范围,没有系统的知识只会陷于迷惑。
所以,学与思要并重,书本是人人可念,但是每一个人念完之后都有不一样的心得,这样才能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上。
第三个问题,学习的目的何在?
对孔子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一个,培养德行。
他有个学生叫颜回,也就是颜渊,这个学生非常好学。孔子特别强调过,只有他一个人好学,而他的表现是什么呢?
“不迁怒,不贰过”。这都是德行上的事情。他跟张三吵架,他不会去怪李四,这是不迁怒;他犯了过错,以后不再重犯,这是不贰过。这些都是高度的德行修养。
所以,你可以看到,孔子的“学”有三方面:学的内容,学的方法、学的目的。
这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理解,为什么学了之后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印证和练习。
而在这段话里面,还提到了“君子”。
“君子”最初的意思是指“君之子”,“君”代表贵族社会里面的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领导一一他们被称为天子、诸侯、卿大夫,都是君。他们的子弟称为“君子”,指的是一种政治上的权贵阶级。但到后来,孔子把这个词慢慢转换,变成一种德行美好的人。所以,君子这个词,在儒家思想里,比如在《论语》和《孟子》里,都会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指政治上的领袖;另一种,是指德行比较完美的人。
“子日”中的“子”怎么讲呢?
“子”在古代本来是一种身份,像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后来这个“子”在民间就被用来称呼老师。
孔子本名丘,字仲尼,到后来学生们就称他为孔子了。战国时代的孟子也是一样的情况。而在《论语》中,除了孔子以外,还有两个人经常被称“子”,就是之前说的“有子”和“曾子”。
还记得为什么吗?
是因为《论语》这本书的编纂者中有这两个人的学生,所以学生在编辑的时候对自己的老师会避讳直呼其名,所以称“子”。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像曾子,也即曾参,他的父亲曾皙也在《论语》中出现,也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的父亲都没有称曾子,而做儿子的却在书中被成为“子”。这正是因为曾参学生编《论语》的缘故。
前面我们讲了,“不亦说乎”的“说”通“悦”,所以虽然在原文中写成说话的“说”,但念出来要念成“悦”,就是喜悦的“悦”。
下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乐”就是“快乐”的“乐”了。
说到“朋”和“友”,古代也有各种说法,比如说同门日朋,同志曰友。
你跟我师出同门,我们就是朋;你和我志向一样,我们便是友。
其实我们今天在学习古代思想,有很多东西不用分得那么细,我们就把这个“朋友”当作一般在社会上交往的人就好。
谈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大家可能会有同感,当别人不了解你的时候,你会觉得有点可惜、有点难过。
《论语》里面经常提到情绪,这段话中的悦、乐、愠都是情绪。
人是有情绪的,有时候高兴、有时候难过,这与当时的处境、心得息息相关,这种情绪是很自然的。
儒家并不反对你有情绪,但是需要做情绪管理,提高情商,让自己在各种情绪出现的时候“发而皆中节”,处理得恰到好处就没有问题了。
这第一章告诉我们学习的内容、方法、目的,一定要先掌握住。
交朋友的时候会你带来快乐,因为大家志同道合。同时在社会上跟别人来往,如果暂时别人不了解你,受委屈了,怎么办?
你要记住一点,儒家的君子,往往是先自我要求,并不急着表现。
别人往往是因为你的某种表现,オ会欣赏你。如果真有能力的话,一旦时机到了,你的オ华自然会有机会被别人欣赏到。
儒家的这种“愠”,是来自于社会使命感,来源于想要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愿望。
古代的念书人,他的出路都比较单纯,就是要出来做官,为的是造福百姓,这是儒家思想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