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我们能稍有控制的只有两件事: 注意力和行动。
上周提过学习闭环,这周(W13)开始,试着做点周输出。
目的:①处理(聚焦/使用)比收集更重要;②输出倒逼输入;③关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每周选一个本周顺着直觉产生的问题,结果会发布到。
❓这周的问题是:为什么在意信息源。
一、信息摄入
(1)精神粮食
有人说,因为它是精神的粮食。类比一下,健康分身体健康、思维健康、情绪健康。身体健康关于你吃什么,关于你的锻炼。你在意吃什么,为什么就不管管你的无形摄入。
(2)精力有限
海量信息让人疲劳,量已经有限了,那只能从质下手,所以要提升质量。
(3)反过来想
如果“吃”了不合适的东西,那么直接表现会有什么。
我个人的感觉是——混沌、萎靡、虚无。(类比吃东西,就是消化不良?)
- 具体表现
手机依赖
Use your screen to stoke your negative emotions.
使用屏幕来激发你的负面情绪
这句话是在一点英语背单词的时候看到的。
我也觉得这是让我更不好的一个有效方法。
这种摄入是助长你对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事情的愤怒或焦虑。
单单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好的事情上,徒增怨恨或绝望。
比如看到别人大吃特吃,看到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们因为什么事情受苦受难着。
这对你真实可感的生活一点帮助都没有。
仅仅盯着屏幕的代价是很小的,为什么说代价小,因为你真的付出了什么?五分钟五十分钟的情绪低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良心还会痛吗)
之后有什么价值行动呢。能对下一步行动产生什么有价值的指导意义呢。
如果确实影响了你,让你参与了某个你真正在意的社会议题,不管是出钱还是出力,我认为都比“用看来刺激自己”好那么一点点。
见多识广,但什么也不做的另一个坏处是什么,你会因为这不能落地的象征性而持续性感到失望的。
二、「好」的信息源是什么
有绝对标准吗,比如真善美?会因人而异吗?你觉得有趣就可以?深刻/发人深省/批判是好的?长期的影响是好的?书籍/文章/剧?纪录片都是好的?多元?
以上是这周在脑海里冒出来过的问题。
好的信息源的反义词我觉得是精神污染,但是具体是什么我还说不清。
因人而异我肯定还是相信的,毕竟有的人就是缺铁,有的人就是贫血。所以对A有益的不一定照塞给你也适合。
我觉得还是类比食物,总的来说有一个大框架,比如《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会让你要吃纤维,摄取蛋白质,摄取微量维生素。
我现在会倾向认为分下面四个板块:
工作、爱、健康、娱乐
时间上,以周为单位,看看每一块,自己的摄入是什么,分配时间是否合理。
如果要量化的话,那么可以想象有一个仪表盘。或者是4格电池,哪个板块亮红灯你就注意一下。
三、结论
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多尝试。
有个说法是,在数量、真伪、和思考方式中,
优化难度:收集足够数量 < 判断信息真伪 < 思考方式正确。
收集足够的数量是有足够的时间,没有门槛都可以做的。我现在处于判断信息真伪的练习阶段。
希望你也能不止是收集足够的时间,而是花点时间筛选一下你的信息源。
四、本周的优质信息
对于我个人来说,本周的优质信息是《幸福的陷阱》,微信读书就有的看。不是鸡汤书,我还没完本,只是选读。
确实学到了对我有帮助的正念。
方法1:当你脑子里想法“精彩纷呈”的时候,你说“我现在有一个想法”或“我正在做出一个判断/评判”。可以和想法拉开一点距离。
方法2:也可以试试跟想法说,谢谢你,然后不理它。
它教了我,忽视比否定更有效。
我觉得是合理的,因为记得看过一个实验,对照实验养一盆植物。
三种方式①赞美它②骂它③忽视它,实验结果是,忽视的长的最差。
还学到了思考性自我vs观察性自我
偶尔脑子会有一直在发出评判声音的部分,现在我可以将它命名为思考性自我。打标签是个减弱其影响力的好方法。
这个视频也提到了标签。
视频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y4y127JL?p=3
是的,他是说可以减弱消极情绪的影响,我觉得对我个人的作用是,让驾驶员从思考性自我切换到观察性自我。
自己的感受
写的还真是烂啊,我觉得这篇文章如果对看的人有那么一点点用处,那就是引用的一些名人名言了。
烂的前三个原因
①这个问题太泛了
②没有做深度调研,只是一周间看到相关内容会多留意,一周间有相关想法会记录下来
③全篇就是讲道理,谁喜欢看啊
改进(与原因一一对应)
①问题可以试着更具体(不过我会担心影响我做这件事的积极性,所以也可以起步阶段先写着,等成为习惯之后再优化)
②我还是不会花大时间来做相关调研的,因为生活有别的主线。这是让支线任务可视化的一点尝试。
③我就是想做点思维梳理的训练,是自我满足导向的。那结构上不能改的话,是动点枝叶?比如加图、加有个人特色的小趣味呈现?
了解更多东西并不会让你变得更聪明 —— 相反,是你运用你所知道的东西的方式,让你变得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