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事,不要做人

要做事,不要做人

1认同感和思维模式

现在有个流行的概念叫“认同感”,是一个影响力工具,可以左右别人和自己的行为。

一旦激发了认同感,做事就是自动的: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肯定要做这样的事儿。

然而认同感太强了,你就做一些党同伐异的事,你会不顾事实,只认阵营。

人们经常用认同感来激励别人成长。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Carol Dweck)说人有两种思维模式,一个叫“成长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一个叫“固定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

成长思维模式相信人通过努力可以成长 —— 德维克的研究发现有这样思维模式的人真的容易成长。固定思维模式则认为人是什么人就是什么人,行就行不行就不行,而结果是他们真的不容易成长。

认同感,恰恰就是固定思维模式。

其中“认同感”用语言去暗示他们做一个“爱帮助别人的人”;鼓励孩子去做一件事儿为“行动组”。

他们如果遭遇过一次挫折,结果就不一样了。

认同组的孩子陷入了非黑即白的固定思维模式:我或者是个爱帮助别人的人,或者不是。本来他们也想证明自己是个爱帮助别人的人,但是一次帮忙失败之后,就背上了思想包袱,害怕再次失败。结果再有帮忙的机会就没有帮……结果就认为原来我不是一个爱帮忙的孩子。

可是行动组的那些孩子,他们就只是行动而已。而那些努力组的孩子,总是乐于尝试。


2改善性格

做改善性格任务的难度并不怎么重要 —— 真正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完成了这些任务。

如果你宣称要改善性格,参加了这个项目,每周也按照规定领了任务 —— 但是你没有真的去完成那些任务,那测试结果就是你的性格不但没有往你想要的方向改善,而且还会往相反的方向走。研究者推测,这也许是因为这些人自己也对自己很失望,士气受到打击,做性格评估的时候就更没有信心。

对外宣称要改善性格,这就相当于给自己贴了个标签。但是关键不在于贴标签,而在于之后能不能做到。能做到,这个标签就是真的;没做到,还不如不贴。

3做人与做事

固定思维模式,就是琢磨自己是个什么人,也就是认同感。而成长思维模式,考虑的则是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事儿。

成长思维模式要求我们夸孩子要夸他努力,不能夸他聪明 —— 但是请注意,这一招对孩子是好使,对成年人可不能这么用。

一个领导要是夸自己的手下工作很努力,他会觉得这是等于是在说他不够聪明。这也许是因为成年人已经不在乎成长了,固定思维模式实在太强大。

对于一个在某一方面处于蒙昧状态、没有什么明显认同感的人来说,建立认同感对人的激励很有效果。如果一个小孩根本就没想过自己是不是个爱帮助别人的人,你突然给他戴一顶这样的帽子,他会给你一个积极反应。人的确可以出于认同感去做一些事。

但是成长初期的认同感非常脆弱。在这个时候人并没有真正的自信。这就表现在一旦遇到了任何挫折,比如一件事没做好,或者该做的任务没有做,他就会质疑自己的认同感。

比如说,家长总夸自己的孩子聪明,一开始孩子也信了,跃跃欲试,很想跟别的孩子较量。可是等他遇到真正的难题,发现自己的水平并不比别的孩子厉害,他就会觉得家长一直在哄他。他反而会认为自己其实是个非常不聪明的人。

坚实的认同感得有自信作为基础。自信不是来自别人告诉你你是什么人,或者你自己想做什么人 —— 自信来自一次一次把事情做成。

哪怕一个人真的水平很高,有强烈自信,也不应该在乎自己身上的标签。标签和认同感,任何时候都是固定思维模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做事,不要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