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股票的小故事

      近来股市回热,身边很多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股海风云。而我也曾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股市,如今虽然吾心岿然,但依旧觉得学习和经历过的所得,有趣也富有意义。

    接触股市是在2015年,身边好多90后身在其中,对我唾沫横飞。我惊异于自己对金融领域的无知,也知道自己不愿意接触的本质是不懂,所以抗拒风险。

    可风险本身是中性的,驾驭了是机会,驾驭不了才是危险。因为自己的不及,去否定风险本身,其实是可笑的。按照中国实际的通胀水平,坐着不动,不去设计规划,才是眼睛都看得见的危险。

    于是,决定学习股票,不为投机,不为高收益,只是想通过学习和实践更好地去理解资本市场,理解金融。

    彼时我还是一名IP分析师,最有利的条件是:我有机会实地接触一些企业,因为客户里很多就是上市公司,或者就是因为准备上市,才找我们来做IP风险规避。

    作为分析师,需要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需要了解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比重。有形资产的运作是否良性,无形资产的运作是助力了还是阻碍了等等。也因为有机会在企业实际调研,所以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市场营销,风险应对机制,财务指标都有着相对清晰的了解。而这些信息,对选股太有利了。

    企业的基本面,在同花顺里你只能看到宏观层面的数据,各种渠道不明的个体分析。但如果你身在企业,你能直观感受到决策层的智慧,管理层的能力,执行层的效率。可这些,恰恰是你在一堆公开数据里看不到的。

      此外,即便一样的数据,在深入了解行业产业链的分布,企业个体的盈利模式后,对数据所表达出来的信息理解也不尽相同。彼得林奇认为,足够多的信息是做投资的必要条件。还有就是你本身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做对决策,并且及时应变,才能跟对波段。

    实践证明,经过这样的信息选择后的股票,通常会在半年后应证你当时的判断。基于基本面的选股,通常具有滞后性。数据上基本面良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入场时机。而在你已经看到基本面趋向时,需要坚定信念,企业有一天会通过财报和股价来体现。

      再后来,也学习了一些基于技术面的股票技巧。发现,相对于基本面,这是一个更为严密复杂的风控逻辑体系。慢慢懂得,股市里稳定盈利其实是可行的,但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储备足够多的专业知识和对定向行业的长期跟踪分析。职业化,才具备长期稳定盈利的基础。

    由于A股市场对长线并不友好,而且就算是优质潜力股,一个政策风险也能崩盘。所以,短线操作更适合普通人。可是,短线化,需要非常机敏,才能持续稳定盈利,不至于盈利一点又亏回去,反反复复。但盯票太耗神,就又关注学习了指数基金,分级基金,可转债等。

    回顾这一历程,首先颠覆掉的是,我过去把炒股等同于赌博,认为不可碰。但后来明白,不是炒股投机,而是炒股的人投机。投资高手,无一例外,都对自己都有着极其严格的投资纪律性。还有,就是投入和专注,这点也是任何职业成功的必备素质。如此说来,股票跟其他行业并无本质不同,差别在于,要有所成就,其对反人性的筛选要求很高。

    都说没有经历过完整的一轮牛熊行情,不足以谈股市,我也深表认同。我关注研究过的短线高手,也都是具备了长周期的判断力的。所以,深厚的积累和训练,真的没有哪行可以绕开。

    我庆幸的是,自己没有因为抗拒风险,而拒绝学习和尝试。哪怕仅仅是重塑了我对股票的认知,这段学习经历也是值得的。

    一点粗浅陋见,感而随性记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股票的小故事)